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务视点 » 正文

比亚迪PK富士康:代工王者之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1 10:52:47    浏览次数:391    评论:0
导读

    就在郭台铭为了频繁发生的员工跳楼事件,亲自从五台山请来高僧祈福的时候,王传福

    就在郭台铭为了频繁发生的员工跳楼事件,亲自从五台山请来高僧祈福的时候,王传福正在洛杉矶成立美国总部。1年前,郭台铭曾非常不忿地指责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一事:“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因为没有诚信的公司不会长期存在。”事与愿违,现如今的比亚迪走得比过去一年还要好。

    业绩证明一切。比亚迪股份(1211.HK)2009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34%,达到395亿元,实现净利润37.94亿元,同比大增271.46%.比亚迪另一上市公司——比亚迪电子(0285.HK),2009年收入111.9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1%,实现净利润7.59亿元,同比减少1%.

    与比亚迪电子一样,富士康也有两个上市公司,一个是集团上市公司鸿海精密(2317.TW),2009年合并报表收入为新台币1.96万亿元(约43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4%;净利润为新台币756.9亿元,较2008年增长37.3%;另一个与比亚迪电子一样以手机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富士康国际(02038.HK),2009年财报显示,其收入为72.41亿美元,同比下滑22%,实现净利润3962万美元,同比大幅下滑68%.

    虽然从总收入来看,富士康远远高于比亚迪,但比亚迪显然正处于高增长、高收益阶段。而比亚迪的增长恰好是对富士康的蚕食,因为郭台铭和王传福所做的事情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两者此消彼长。

    相同的轨迹

    王传福1995年在深圳创立比亚迪,涉足电池生产。在短短数年间,先后拿下中国台湾大霸、飞利浦等厂商的大额订单,又与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厂商合作,一举成为与三洋、索尼比肩而立的全球三大电池供应商之一,在二次充电电池上则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即便2009年经济危机导致比亚迪的电池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了34.42%,但其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仍不可撼动。

    接二连三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凸显了鸿海模式的困境

    在电池业取得绝对优势之后,比亚迪于2003年通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动用2.54亿港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正式进军汽车业;次年,低调进入手机代工业,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诸多手机厂家成为其固定客户;随后,比亚迪又向笔记本、上网本等电脑领域进军,今年又传出其开始代工电子书的消息,并且已经拿下了方正飞阅的代工订单。

    如果王传福早一点出生,将创业时间提前至1974年(郭台铭创立鸿海),那么他可能就是郭台铭。比亚迪在手机产业的布局和代工模式与郭台铭惊人地相似,当鸿海以连接器等核心零部件逆向整合整个产业链时,比亚迪则从手机电池为起点,开始了同样的逆向整合运动。王传福随后进入的电脑和电子书代工领域,也是郭台铭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书为例,据DIGITIMES分析师预计,富士康电子书阅读器代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远大于60%.就像当初从郭台铭手中抢去手机的代工订单一样,业内认为,未来比亚迪也必将分食鸿海的电子书订单。

    郭台铭实际上是欣赏王传福的。在王传福决意收购秦川汽车时,郭台铭想与其共同控股秦川,表达了对王传福决策的认同,但遭到了王传福的拒绝。不过,2005年郭台铭在昆山建立了安泰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最终进入汽车零配件市场。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郭台铭主动邀请的王传福,郭台铭见王传福的目的很单纯:拿下一笔比亚迪的生意,成为其电池塑胶壳的供应商。只是没想到,王传福最终成为郭最强劲的对手。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9530880A172395EF041CD.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