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能源 » 正文

江西赣州停产稀土:私采滥挖未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29 19:58:12    浏览次数:65    评论:0
导读

指令性计划难遏私采 有专家呼吁出台赣州中重稀土战略储备方案中国稀土重镇江西赣州8月17日下发停产通知后,

“指令性计划难遏私采” 有专家呼吁出台赣州中重稀土战略储备方案

中国稀土重镇江西赣州8月17日下发停产通知后,当地所有合法稀土矿已照章基本停产,但私采滥挖依然猖狂。

停产令下达至今,赣州下属的稀土资源大县——信丰的很多私矿仍在顶风作案。当地一位姓黄的摩的司机告诉早报记者,今年下半年“风声紧”,很多私矿只能隔三差五运一车,虽然量并不大,但绝不是媒体所说的全都停产了,“停产的话,政府税收从哪里来?”

“隐蔽”的稀土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素有“稀土王国”的美誉。信丰,是赣州市辖区18个县(市)之一,距离赣州市约80公里,该地也以盛产脐橙闻名。

信丰县地矿局资料显示,信丰具有中钇富铕稀土矿资源,主要分布于嘉定镇、安西、虎山、小河、新田等乡镇,远景储量57万吨,尤其资源当中蕴含了丰富的镧、铈等中重稀土元素(配分:镧30%、铈1.5%),是生产高性能稀土储氢材料的重要原材料。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应用于国防、航天、电子、核工业、机械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高性能稀土储氢材料被用于电池、混合动力汽车。

在距离赣州市约2个小时车程的信丰县新田镇金鸡村,当地村民告诉早报记者,该村附近目前并无稀土开采,最近的稀土矿在距其近15公里外的百石村。

摩的司机黄师傅告诉早报记者,从金鸡村到白石村正在修筑一条“长征路”,当年红军曾在百石村打响长征的第一枪。黄师傅是一位下岗钨矿工人。

黄师傅称,新田镇百石村开采稀土已经有二三十年,在20世纪80年代末,稀土价格大幅上升,私采滥挖日益增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价格回落,稀土不值钱,私采滥挖减少了很多,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稀土价格再次上升,采矿的人又多了。

“来这里开矿的人一般是外县人,既有钱又有关系。”黄师傅说。

随后,黄师傅为早报记者带路,由于矿山隐蔽,一路问当地村民,经过近40分钟的车程,终于来到了百石村一个被捣毁的非法稀土矿。

“要是以前问这里的村民,哪里有稀土矿,他们肯定说不知道,你看现在,他们也还很谨慎,反问我们来干什么。”黄师傅说,私采滥挖都是偷偷摸摸的,矿主会威胁周边村民,不准告诉陌生人,稀土矿区一般陌生人是很难进入的,除非是买稀土的老板。

难愈的“旧疤”

从金鸡村到百石村,沿途经过一片原始山林,空气格外清新凉爽。黄师傅说,山林里有很多野生动物,包括野猪、豺狼等。不过,他告诉早报记者,并不需要担心,这里的野生动物看到人怕的。

黄师傅说,真正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山林外。

走出山林,林外的很多山丘一片红土裸露,与周围的人造林反差很大,像是被烧过的皮肤疤痕。

山丘裸露的泥沙上,寸草不生,塑料管和塑料皮随处可见,远处还能看到山体被挖掘机作业过的痕迹,满目疮痍。

早报记者还看到,一处山丘上,大大小小水池有10个左右。熟知稀土矿采选工艺的黄师傅告诉早报记者,水池就是洗矿池,有高低落差,分不同的作业区,分不同工序,先把矿土倒进水池内,再倒入草酸、硫酸胺等化学药剂,反复通过水管将原液送进不同水池进行浸泡,最后的沉淀物就是稀土。

“这里是原来百石村最大的私矿,今年3月中下旬被捣毁的,是中央直接下的命令。”黄师傅说,原来这里开采的时候会有大型抽水机的轰鸣声,还有很多作业篷区,现在都被捣毁了,水管和被烧毁的木棚到处都是。

值得注意的是,黄师傅告诉早报记者,含有草酸的矿液只要洒在土壤上面,以后植被就很难恢复,草木几乎不可能再生长,而排入水沟的污水,则直接导致农田被污染,不可以耕种。

池浸工艺“毒瘤”

赣州一位稀土矿业人士告诉早报记者,草酸有毒,而硫酸铵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这两种化学品均不受管制,上半年稀土价格大涨,对硫酸铵需求上升,价格涨幅达到300元至400元/吨。

“以硫酸铵作原料,把矿土中的元素交换出来,再收集浸出液简单过滤分离后晒干成稀土原矿,开采1吨稀土原矿大概要5吨硫酸铵。”上述矿业人士说。

黄师傅告诉早报记者,这种开采工艺叫做池浸法,会大面积破坏植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曾撰文指出,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正因为工艺如此简单,在近20年里,赣南地区的稀土矿一时间遍地开花,价格一度跌至每吨万元以下,被赣州市原经贸委主任曹晓秋称作“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

据赣州稀土矿业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赣州稀土矿山整合之际,为了环保,赣州市已要求停止池浸工艺,而改用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新工艺,可以保护地表40%至60%的植被,新工艺产生的尾砂很少。

然而,因受地质构造条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新工艺在部分地区难以实施,赣州部分县(矿区)仍采用池浸(或堆浸)工艺(搬山工艺)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稀土专家王国珍曾告诉早报记者,池浸(或堆浸)工艺开采稀土获得的全部销售收入,根本不足以弥补恢复植被和生态环境的费用。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96F8FBFC231279A6C977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