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王建:需求不足 城市化才能救经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31 13:01:56    浏览次数:76    评论:0
导读

  2008年下半年以来,把调整作为主题似乎正在形成共识,但是在我看来,目前大家心中所想的调整并

  2008年下半年以来,把调整作为主题似乎正在形成共识,但是在我看来,目前大家心中所想的调整并不是一个内容,是想用调整来解决各个经济领域存在的难题。这倒也说明了一个现状,即目前在各个经济领域已经累积了太多的矛盾,但是调整的主题不能分散,而是要抓主要矛盾,才能纲举目张。

  当前,什么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由于需求不足所形成的生产过剩。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由于外需紧缩,国内的过剩矛盾更加突出,依靠增加投资来扩大需求的办法之所以走不远,就是因为投资增长的最终结果是扩大供给,所以扩大投资不是在解决矛盾,而是在累积矛盾。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反复强调,导致过剩矛盾的原因是居民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而拉开分配差距的原因,可分成贫富差距与城乡差距两方面。在这两方面原因中,城乡差距是大头,所以要首先抓住解决城乡差距这个主要矛盾。

  城乡差距矛盾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在改革前与改革后的60年中,由于不同原因使政府始终采取了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发展战略,所以解决城乡差距就是要从发展战略的层面入手,在未来20年时间里创造出一个城市化高潮。

  这个战略转变并不仅仅是让农民进城这么简单的事,而是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重大体制和发展方向的调整。

  第一,如果设想到203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也上升到90%这个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就意味着在未来20年内每年将有4000万个农民、1000万个农村家庭进城转换身份成市民。这样多的农民进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住宅,由于刚进城的农民收入低,只能住廉租屋,否则就会形成贫民窟,就需要各级政府拿地出来,这就触到了“土地财政”这个病根。这个病根不除掉,各地方政府就不会有积极性推动城市化。而要想除掉这个病根,就必须从改革现有“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入手,如此才能解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改革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又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这一系列利益关系的调整都不是小动作。

  第二,由于近年来城市土地迅猛升值,农民早已经知道了土地的价值,因此大批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不愿意用土地换城市户口,怎样给进城农民以利益,为他们提供住宅、社保、就业、教育等保障,让他们愿意放弃承包田与宅基地,这些问题不解决,推动城市化也是空话。进城农民所放弃的农村土地应当怎样在农村流转,也是必须同步考虑的大问题。

  第三,目前城市居民的住房制度,还是在延续1998年以来的商品化房改方向,如果大量农民进城,由于在十年内城市人口就可能翻番,住廉租屋的来自农村的新市民很快就会超过城市人口的一半,“二次房改”不改也得改,越早越有利于城市化进程。所以,如果要城市化,就得赶快进行二次房改,即一部分中低收入居民住政府提供的廉租屋与公房,另一部分中高收入居民住购买的商品房。

  第四,由于中国的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中国只能走大城市化与大都市圈的道路,由于中国能部署大都市圈的平原面积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所以城市化的推进,只能是在东部地带大规模展开。而目前已经提出的城市化政策指向,却是把人口引向中、西部的小城镇,这种政策最终恐怕是只有城市化的口号而没有城市化的结果。如果是搞大都市圈、大城市群,就必须根据都市圈的发展规律搞好规划,但是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规划,已经批出的十几个国家级地方规划,也不是以城市化为导向的。所以,要赶快做好有关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空间布局规划。

  我在以前的文章曾粗略计算过,按照2003~2007年城市人口增加与投资增长的比例推算,在未来十年增加4亿城市人口,可增加220万亿元左右的总投资,可增加年均10万亿元的消费额,而我国2008年达到出口峰值时也就是10万亿元的出口额。所以,只有启动城市化才能创造出巨大内需,假使外需全部损失掉中国也不怕。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十二五”中期危机再度爆发后,说“只有城市化才能救中国”一点也不过分。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的,要推动城市化就必须解决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等,必须改革财政体制、住房体制、社保体制以及大都市圈还是小城镇等城市化取向等重大问题,如此就形成了以城市化为中心带动改革与发展战略全面调整的格局。所以,城市化这个主题不仅应该是“十二五”的主题,而且应当成为未来20年中国发展的主题,“十二五”就是开题阶段。

 
关键词: 救中国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9977E43110125A961AF5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