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坐地铁,想不到北京的地铁已经如此先进。
由于没月票,想当然地去找售票窗口。结果发现,售票口早已不复存在。四下寻找,终于发现了无人值守的自动售票机。而过去进站口忙碌的检票员也变成了机器,票一插,栏杆自动打开,很是先进。
地铁用机器售票、检票过去只国外才有,想不到如今也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其实不仅地铁,仔细观察会发现,无人值守的机器替代人工服务已经成为时尚。比如机场的自助办理登机牌、路边的停车自动收费系统等等,都在试图改变着我们习惯于人工服务的旧习。
据说,服务业的自动化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因此一些大城市的管理者为了体现城市的档次,纷纷鼓励把人工服务提升为机器服务。
在生产领域,机器替代人工可以解放生产力,因此的确体现了社会进步,因为它效率更高。特别是对于高危岗位,这种替代的进步意义就更明显。但是,在一些服务领域也一味地追求“无人值守”则未必全是好事,因为无人值守的机器并不见得能提高效率。比如停车自动收费系统,又要换硬币又要给卡充值,单从停车人的方便看,可能还真不如人工服务。
那么,这种并不能提高效率的机器,其先进性又从何体现呢?节约成本。越是发达国家,人工成本越高。虽然机器提供服务省不了时间,但是可以节省昂贵的人工成本开支。
可是,中国最大国情就是人多,劳动力富余。虽然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也在不断上升,但总体水平还是低的。那么,我们处处效仿国外,在服务业也鼓励用机器替代人工,道理何在?
一种观点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天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但总有升高的时候,早晚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像发达国家一样,高于机器。
这种解释似乎也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对于企业,降低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可谓天经地义。当机器比人工便宜,他们一定会用机器而不用人。但是作为政府,问题就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政府必须考虑就业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因此,作为背负着巨大就业压力的政府管理者,就必须在创造就业岗位和提高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特别是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减员增效的当下,作为本该大量承接转移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就更不能简单地鼓励效率优先,鼓励用机器排挤人。否则,两头夹击,就业问题就更会雪上加霜。
也许有人会说,解决就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发展,只要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业问题就不会太大。这话没错,但是仅靠发展速度这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而且在我们没有完成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的时期,仅靠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来解决就业也有副作用。因此,为几亿劳动力寻找饭碗,必须八仙过海,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见到最好的效果。
所以,回头看服务业大量出现无人值守的机器,就算再好看、再体面,也还是要因地制宜,悠着点发展。而在我们劳动力成本和机器比还有优势的今天,就更不能一哄而上。毕竟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是并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效益来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