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不是金融业相继倒闭的阴霾时刻,但自全球恢复起步以来,金融市场的情绪比以往更加焦虑。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股票市场指数自4月中旬以来下降已超过15%。投资者纷纷转向相对安全的美国政府债券,三个月银行间拆借率处于十个月以来的高点。欢呼经济复苏的场面已经消逝,投资者心绪不安。
潜藏在紧张情绪背后的是什么呢?一是世界经济的真实健康状况。欧洲债务危机的扩散、美国刺激助燃反弹的消退都将使全球复苏陷入动荡摇摆。另一个关注点是政府政策。从美国金融管制的彻底革新到德国对投资者卖空行为的限制,政客们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改变着规则。主权债务的规模则几乎没有为政府应对可能出现的新衰退预留空间。危机起初,大规模的政府联合行动阻止了金融危机转向衰退。而现在,由于行为的软弱无力,世界经济正滑向低谷。
欧洲是政策执行最为摇摆的地区。为了拯救欧元,欧洲不仅需要为痛苦的财政调节做准备,更要为深刻的结构改革而努力。集中于南欧的财政无节制政府必须要节俭审慎。竞争乏力的经济体必须振兴其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主要位于北欧的往来账户盈余的国家必须避免过分的财政紧缩政策、鼓励私有消费来为乏力经济体增加动力。欧洲中央银行应采用放松的货币政策来消解各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幸的是,德国政府看似正好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承诺削减预算而不是刺激增长。更令人担心的是,欧洲中央银行会在德国的压力下出现同样受误导的政策趋向,从而将欧洲引向数年的停滞。
欧洲以外的政府也处于得出错误结论的险境,特别是在汇率和财政政策上。尽管经济恢复的基础相当稳固,但政客们不高明的判断却可能增加未来的风险。
上海证券报转《经济学家》5月27日社论
(贺艳燕 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