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圳大学毕业生默默关注着这其中的商机。他叫马化腾,两年后,马化腾在中国的广东省开创了一个公司,模仿ICQ做了“OICQ”。
杨海峰说,1998年后,大家就都改用“企鹅”了,他说,“当时ICQ全球都是推英文版本,OICQ却是中文系统,夺走了ICQ的很多用户。”
有了QQ作参照物,作为师父的ICQ在中国市场上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出于国外对个人隐私的特别保护,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而且,它只能在好友在线时才能聊天。但马化腾分析了中国用户的需求,他让OICQ可以发送离线消息,可以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头像。
此时,中国电信业也无意中成全了OICQ的发展,1999年以来,中国网民们开始使用较便宜的“169”网络,而169是不能出国使用ICQ的,大多数人开始转而使用OICQ.
据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IM市场占有率排名中,ICQ仅排名为第八位,而第一位的腾讯QQ超过了70%的市场份额。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腾讯宣布,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
重归的梦想
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是ICQ全球化道路上的一面,另一面,则是ICQ在俄罗斯、德国、捷克和以色列等国家的成功。
ICQ公司提供给《中国周刊》的数据显示,ICQ目前有17种语言的版本,每月独立用户数超过4200万,手机用户超过50万。“ICQ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先行者。”ICQ公司如此自我定义。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周刊》记者,ICQ与QQ的商业模式不同,其盈利一部分来自于给企业定制的即时通讯工具软件获利,一部分来自拥有一批高质量客户的ICQ广告栏。
不过,中国市场上腾讯的表现及滚雪球似的盈利能力,也确实让ICQ惊叹。
杨海峰记得,在以色列ICQ公司,对方说“QQ的成功震撼了他们,他们几乎天天研究QQ,他们认为中国还有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他们国际化的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开拓”。
重新在中国市场发力一直是ICQ的梦想。早在2004年,其高层就在中国市场立下雄心壮志。当年11月8日《南华早报》报道,“全球最大的即时信息(IM)服务公司ICQ日前表示,他们目前正积极在我国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并希望在未来四年内将其在我国的用户数量增加到目前的28倍!”
ICQ公司副总裁OreyGilliam当时表示:“到2008年,我们在中国的激活用户将达到800万-1400万。”
错过的时机
其时,ICQ和Tom曾沟通良久,在经过双方高层协商后,在外界看来“只差最后签订合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