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上学
领现金补贴
作为“零饥饿”计划的一部分,“家庭补助金”计划是具有巴西特色的著名扶贫措施。该计划把贫困家庭分为两种,一是赤贫,指人均月收入低于50雷亚尔的家庭,二是贫困家庭,指人均月收入在50~100雷亚尔的家庭,政府按人数不同向他们发放每月15~95雷亚尔的现金补助。
要领到补助金,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保证让家里的孩子上学(6~15岁的学生到校率须在85%以上),并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目前全国已有1240万个贫困家庭享受这种政府补贴,惠及巴西全国人口的26%。
享受“家庭补助金”计划的家庭必须持身份和收入证明在当地政府登记,而且每两年重新登记一次。政府发给符合条件的家庭一个银行卡,每月定期打入救助金。持卡人可以到银行提取现金,也可以到任何超市和商店购物。这种方式把联邦政府的社会救助金直接发到救助对象手中,避免了被地方官员贪污挪用的可能性。
与教育和健康挂钩的现金补助政策已经被其他国家拷贝。当然,也有人担忧,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救助穷人存在“风险”,一旦巴西经济疲软,政府的现金援助日渐枯竭,那些目前已经摆脱贫困的穷人很可能再度陷入贫穷。
巴西每年为“家庭补助金”计划的财政拨款约有65亿雷亚尔,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占巴西家庭总收入的0.69%。但这笔钱在贫困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3.6%,对这些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税收调节收入培育中产阶级
贫富差距扩大是工业化和经济转轨阶段的普遍现象。一般而言,一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贫富差距最为明显。一般来说,各国缩小贫富差距有如下基本理念。
首先,初次分配中确保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培育中产阶级。欧美国家通过工资、福利和税收调节等来巩固和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
美国、加拿大政府通过实施有关最低工资、工资支付、同工同酬、加班工资、休假权益等法律法规规范初次分配。上世纪90年代,英国税后基尼系数由税前近0.5降至0.37。
在美国,仅累进所得税一项,就使最低和最高收入群体的差距大幅度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