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8月10日报道,杭州市萧山区一条公路建成仅十多天便被砸掉“彻底改造”,数百万元公共财政资金就这样被浪费掉。这还给过往车辆、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多不便。那么,一条普通的园区公路为什么会被重复建设?数百万公共财政资金浪费,为什么没有任何相关部门被问责?
道路重复建设、重复“开膛破肚”的事情,在我国各地都很常见,这种浪费公共财政资金的行为理应受到问责,但一般都不被提起。一谈到问责,地方上的领导们便会感到委屈,确实,城市发展如此迅猛,很多事情也不是地方决策者们所能预料到的。但是,这能成为可以胡乱规划并免于问责的理由吗?
事实上,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定规划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只不过在今天因为城市的高速发展而尤其凸显。用城市发展过快、“规划赶不上发展”来自我辩解虽有一丁点道理,但却是可耻的,作为人民的公仆,没有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浪费横生,难道不觉得可耻吗?
事实上,正因为现在城市在高速发展中,所以我们更要抛弃领导拍脑袋的决策模式。否则,既浪费了百姓钱财,又很可能影响经济发展。那么,如何抛弃这种做法呢?笔者以为,一要建立、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二要用问责制来监管政府投资。
仅仅因为相关部门认为这条公路“会影响杭州的整体形象”,便要浪费几百万财政资金,我们要问:这样的决策经过专家论证了吗?是否广泛征求过民意?从新闻来看,当地显然并没有走这样的程序。
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应该有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有百姓参与质询,要重视反对意见。只有这样,规划才能免于短视。但现在在一些地方,这些程序都被绕开,即便有,也只是走走过场。领导之所以敢于拍脑袋决策,根本在于缺乏强有力的问责。一些领导,追求虚假繁荣,热衷于面子工程,片面追求GDP,头脑一时发热,便会定下一个规划、改掉一个规划。这种拍脑袋决策同时也给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领导一人拍板,就很容易滋生权钱交易。
所以说,不论是从规范财政资金使用角度,还是预防腐败角度,对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式”建设进行问责已经迫在眉睫。
有了问责制度,才能约束权力,才能规范决策。那么,如何问责呢?笔者以为,不能仅仅满足于媒体曝光后,上级政府部门喊停。媒体监督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人大要发挥作用。人大必须承担起监督政府资金使用的重任,人大要勇于问责地方政府。
杭州的这起事件,起因是因为有部门认为公路“会影响杭州的整体形象”,实际上,砸掉刚建成的公路“彻底改造”本身,倒是影响了杭州的形象。遮丑是遮不住了,此前的规划到底如何出台的,现在的规划又是如何通过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深入调查,给公众一个说法。插图/刘飞
(欧木华,湖北咸宁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