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蔡方华:公共财政的盘子不能变成漏风的筛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8-12 18:09:06    浏览次数:5357    评论:0
导读

  杭州萧山区一条刚刚改造完成的园区公路,还没有来得及交付使用,便又重新投入“彻底改造”之中。旧有的

  杭州萧山区一条刚刚改造完成的园区公路,还没有来得及交付使用,便又重新投入“彻底改造”之中。旧有的水泥路面要砸掉换成沥青,新增加的沥青路面则要垫高。仅仅因为这样一通折腾,这条长度不过5.5公里的马路就要浪费掉200多万元的公共财政资金。

  本来只要新增两条车道就可以满足使用,为什么又要推倒重来呢?原来这里面涉及到地方形象的问题。据了解,这条园区公路在未来的两年里,将成为机场专用道的替代车道。这就意味着,凡是坐飞机来杭州的外地人,将会无一例外地看到这条混杂了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的“复合型”道路。这也许会降低外地人对杭州整体形象的评价。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杭州市有关方面在视察之后,才要求萧山区特事特办、将“彻底改造”提前,把鸿达路修成一条能够承担杭州整体形象的新公路。如此看来,鸿达路的砸掉重建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

  问题在于,任何公共设施的盲目改造和重复翻新,总会涉及到公共财政的浪费。在财大气粗的地方政府看来,浪费个几百万,换来地方形象的有力保障,其实是合算的。但对于公众而言,公共财政的管家如此不心疼老百姓的血汗钱,动辄就把大量公帑扔在短命建筑和拉链街道上,实在有点败家子作风。当这种大手大脚的挥霍习气得不到节制的时候,公共财政的盘子就成了四处漏风的筛子。到底有多少纳税人的钱因此被打了水漂,似乎并没有明白账。

  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大概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形象工程往往表现为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和地标性建筑等。像山西某地斥巨资兴建山寨鸟巢,就属于这一类。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大肆修建有形的形象工程的做法虽然有所收敛,但在不少政府官员的意识深处,地方形象的心结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要么修围墙把不体面的民居遮掩起来,要么不顾实际情况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甚至试图让地摊小贩和报刊亭从市面上彻底绝迹。杭州萧山区这条六车道的马路虽然并没有超出实际需要,表面上与形象工程无关,但它在改造之后旋即“彻底改造”,却仍然暴露出地方政府营造形象工程的内在饥渴,以及由此暴露出的决策失当和无人担责。

  杭州市短命公路所反映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决策机制的紊乱。什么道路应该整修,应该修成什么样子,中间应该经过怎样的审议程序,似乎并没有明确的规则。于是,拍脑袋决策就成了规则。在特事特办的上级命令面前,地方财政预算制度和资金划拨制度似乎很容易就被突破了,长官意志也就成了制度。公共设施建设的随意性和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共同造成了城市尘埃始终不能落定、纳税人总要给失误决策埋单的乱象。这无疑是应该加以纠正的。

  砸掉一条新完工的道路,目的是为了维护城市形象;但当这种挥霍行为被公众所知悉的时候,它反过来又损害了城市的形象。这种初衷与结果相背谬的现象,实在值得人们思考。公共财政不是少数人的钱袋子,不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如果因为决策错误而让老百姓的钱白扔了,就一定得有人为此承担责任。这应该算是最基本的行政伦理吧。

 
关键词: 公共财政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C3A3AFB220643E9C6C78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