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印刷 » 正文

从雕版印刷到数字出版扬州文化产业卓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14 17:59:04    浏览次数:81    评论:0
导读

  【中华商机网】讯: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次会议将深入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中华商机网】讯: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次会议将深入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
  
  “文化是城市之本、之根、之魂,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和“扬州”,这两个名词,从2500年前开始,就密不可分,气脉相连。近年来,扬州更紧扣传承2500年的文化,按照“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主线,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所占城市GDP的比重在逐年稳步增长。
  
  今起,本报陆续刊发系列报道,聚焦扬州文化建设成果,展望扬州文化的未来。
  
  千年之前,“文化”这个名词,还是诗人的低吟浅唱,墨客的肆意挥毫;百年之前,“产业”这个词语,还是火车扬起的千里烟尘,工厂响彻的不眠轰鸣;甚至在十年之前,还很少会有人将文化和产业联系在一起。
  
  如今,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已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扬州的土地上,破茧成蝶,展翅高飞。
  
  雏形
  
  散落于史书的记忆
  
  尽管,“文化产业”这个名词,在近十年才被提出。但翻开那一页页史书,早就能寻觅到,扬州文化产业的雏形。
  
  “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早在一千多年前,扬州所制的铜镜,就已经是盛唐那些云鬓香衣的女子争相抢购的珍品。天宝年间,来自全国的重要货物,都要在长安广运潭上接受玄宗检阅;舟来楫往中,排在首位的,必定是来自扬州的货船。“潭里车船闹,扬州铜器多”,这些精美绝伦的铜镜,映照了大唐盛世的千丈红尘。而在扬州,那散落在街巷之中的刻印书坊,早就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用雕版的格致,通达天下。
  
  近代扬州的文化产业,最具体最直观的,还是电影业。在很多老扬州的记忆中,老城区小秦淮河西侧的北城根,有过一家名叫“南京大戏院”的电影院。当年首部上映的《火烧红莲寺》,还是只能远观、不能听声的默片。再看看现在,数家五星级影城,纷纷落户扬城,3D、4D的立体化影院,也是屡见不鲜。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CBB193D426400E6CB99F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