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谭相彬:CPI上涨仅是通胀来临的假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21 22:16:50    浏览次数:117    评论:0
导读

  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经济运行数据,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1%,环比下降0.1%。

  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经济运行数据,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1%,环比下降0.1%。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5月份CPI同比上涨3.1%,一是受去年涨价翘尾因素影响,二是食品及居住类新涨价因素带来的,当前仍是结构性上涨。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5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1%,已经超出了3%的温和通胀线。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3%也一般认为是判断通胀的警戒线。从官方数据本身来看,CPI已轻微超出央行隐性通胀目标值。但是仅仅依靠5月份的CPI来判断通胀预期的是否到来,显得不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判断通胀的重要指标是CPI,也就是以CPI为衡量判断的指标。不以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主要判断指标,虽然7.1%的上涨令人担心,它作为一种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

  CPI涨幅是一个同比数据,涨幅直接受制于去年基数的高低。而去年物价指数是“前低后高”,这就意味着今年的价格涨幅将在下半年逐步收窄。从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打击农产品(000061,股吧)投机炒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5月份CPI相对4月份环比负增长0.1%来看,消费物价大体上仍是稳定的。

  今年宏观调控中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关于是否会出现通胀的讨论在民众中如火如荼,农产品蔬菜价格飙升,开发商的广告也变为“买房是对抗通胀的最好手段”,这一切似乎印证通胀即将变成现实问题。但实际上,对当前通胀的判断只是假象。曾使2008年中国经济每况愈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全球大通胀中,我国迅速采取措施刹住了通胀洪流的泛滥,甚至比美国提早实现国内物价的合理回归。这个严重教训,相信一定会被汲取。

  从物价来看,目前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但必须承认存在通货膨胀预期。通胀预期更多来自美元贬值压力。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阴影逐渐消散,加之近期世界各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经济复苏均表达乐观的预期,促使投资者风险偏好发生改变,其避险情绪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不断降低,前期美元的“避险功能”也将日益弱化并被抛售,投资者更倾向于将资产配置由偏重美元转向石油、黄金、其他大宗商品、高息货币以及新兴市场资产。大家会尽可能快地将手中的现金换成实物。这一过程自然会加速货币的流通速度。因此,应该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今年货币政策工作的重点来抓,管理好通胀预期。

 
关键词: 通胀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EBA7699013225932FC1EE.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