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装 » 正文

温州制鞋业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现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01 22:07:22    浏览次数:53    评论:0
导读

人工成本涨幅20%以上,用电高峰期每周2次自发电,银行贷款利

人工成本涨幅20%以上,用电高峰期每周2次自发电,银行贷款利息支出翻番……今年以来,这些“飘红涨幅”似乎站错了地方――不出现在股票市场,却牢牢占据生产要素市场,给温州制造业带来生存的压力和困扰。温州制鞋业是制造业中的一大块。“三荒”时代,媒体上有关温州鞋企倒闭、外迁、利润下降、遭遇困境等消息时有出现,给人感觉温州作为“中国鞋都”正步步衰退。温州制鞋业还有抗击挑战的活力吗?温州制鞋业的出路在何方?

要素涨幅压低利润

浙江缝叶鸟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巨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采取了“老乡带老乡”的对策,老员工每介绍一名新员工可获奖励200元。这一奖励措施带来了800名新员工。在待遇留人方面,今年巨一工人最高加薪30%;在养老保险上,采取10年以上工龄全免,5年以上减半;此外,巨一还推出180个夫妻房。在应对成本上涨上,巨一近3年通过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流水线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

奥康鞋业也采取了改善员工福利和节能提效的措施,来应对“三荒”的挑战。奥康一线工人今年平均加薪20%,并推出夫妻住房补贴、员工子弟夏令营、组建员工网吧等福利举措。

相对这些小调整,我市好多大型制鞋企业干脆在中西部建立制造基地,通过空间转移破解成本上涨。

在融资方面,制鞋企业也已经加快多样化的步伐,像奥康、康奈、东艺、红蜻蜓等实力排名靠前的企业,今年已加足马力奋战企业上市,通过直接融资化解企业长期的资金需求。

制鞋行业迎来洗牌

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谢榕芳认为,温州制鞋行业目前正处洗牌阶段,将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一两极分化现象。

巨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建中此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后20至30年内,温州制鞋业在国内仍将是一个主导地区。这一判断基于温州制鞋业的强大集聚规模优势,这一条件其他地区短期内无法比拟。

今年6月,由市政府委托制定的《温州市鞋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称,制鞋业的高附加值集中在样式设计、销售渠道、品牌营销等环节。温州鞋企将向研发和品牌方向转型,而一些无法转型的小型企业,想在制鞋业生存将被纳入“龙头+配套”的集群发展模式。而对鞋企外迁的现象,政府将力争将其引导为形成企业总部、研发、销售在温州,生产基地在市外的价值链格局。

温州制鞋行业在方案中达成的共识是,温州制鞋业在产业规模、优势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品牌建设、管理发展、地域特色等7方面,相对全国其他地方有着先发的优势。从这一基础来看,形成“企业总部、研发、销售在温州,生产基地在市外的价值链格局”也是基于现实的定位。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EFD68122235057EB8D0E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