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薛涌:政府两手刺激作用几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2 11:42:31    浏览次数:131    评论:0
导读

  政府在关键时刻敢出重拳,以巨大的投资刺激经济,这对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目

  政府在关键时刻敢出重拳,以巨大的投资刺激经济,这对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减少了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的损失。这确是不争之事实。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过去长期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未来则未必管用。过去中国经济需要政府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道理有二:第一,中国的改革从一穷二白起家,基础设施破败,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离开基础设施则什么也别谈。此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各行各业所必需的条件,效益自然最高。钱投在这里想错也错不了;第二,过去三十年,中国正好赶上人口红利,有充足的劳动力,价格也便宜。基础设施早晚要建,此时建,则劳动力成本最低,可谓一本万利。

  但是,如今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刻转型。情况大为不同。首先,基础设施已颇具规模,再建下去,效益会递减,更有重复、浪费的危险。其次,现在劳动力供应缩减,价格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成本将大幅度上升。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其他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就会更加不足。在新的局面下,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诸多行业的发展未必是相辅相成的,而很可能互相争夺资源。《华尔街日报》不久前报道说,在此次中国政府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出台之前,投资已经占了中国经济的44%,超出了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时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去年中国各银行的贷款,达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则预计达到GDP的20%。而美国在经济危机前的信贷泡沫时,贷出的款项也才是GDP的18%。当然我们还要注意,美国的信贷泡沫,大量的是房地产的次贷,是到了老百姓手里。中国的贷款,则多是给大企业、大项目,民间的信贷需求无法满足。

  中国目前急需从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转型为创新经济(310358,基金吧)。事实证明,越是创新型经济,政府越应该从经济中抽身。比如,iPhone、iPod发明以前,没人知道这些东东是怎么回事,谁也计划不出来。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企业,就是在简陋的厂房里起家,风险投资满足了他们的资本需求。克林顿上台时,面临基础设施长年失修。他的一个构想是全国用高铁联网。结果呢?他没那个权力,一条高铁也没建成,反而是互联网一下子把世界变成了电脑村。

  在这方面,中国本身并非没有教训。从政府的角度看,建设创新型社会和高技术经济,教育特别是大学必须有竞争力。于是,政府一声令下,大学开始扩招,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平地而起。结果怎么样?看看廊坊的首个大学城,十年疯狂建设,留下二十多亿的债务黑洞,预想的十万学生如今只有三成。现在全国的大学城有50座,大学考生则连年减少,出国潮一浪高过一浪,大家用脚投票,拒绝中国教育。

  从这里,我们学到了什么经验教训?动辄投上几十亿,建世界最长的大桥,是否有效益?我们至少现在还很难回答。但是,如果把这些大规模的投资用来向民间放贷,是否更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呢?

 
关键词: 建设创新型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FE1FD015180630DB4016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