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来了,冬天的感觉到了,冬天的脚步近了!
目前,国内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乐观论,说“暖冬”;另一种是悲观论,说“寒冬”;再一种是不作为论,光“喊冬”。
不妨把这些观点和言论列出来,让大家看个清楚:
“暖冬”――乐观论
对于这场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蒙代尔教授持比较乐观的看法。他认为,金融危机使汇率发生很大变化,对国际经济秩序的格局造成影响,但即便不存在任何坏债和不良资产,或者说即便没有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等还是会经历这次衰退,因为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虽然这次发生的经济危机是自上世纪70年代发生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但并没有大萧条那么严重。
蒙代尔举例说,现在的危机中美国失业率虽然比危机前上升了0.4个百分点,但6.5%左右的失业率远比大萧条时期25%的失业率要低得多,而且现在也不存在就业率崩盘状况。严格地说,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才能叫经济衰退,而现在美国的经济虽然有三个季度经济的增幅非常低,但其中两个季度仍然是百分之零点几的增长,所以只能说是接近衰退。他乐观地表示,“我对美国经济的态度比以前更加乐观,我也不觉得美国金融危机会对国际经济运行造成巨大的变化”。
谈及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蒙代尔教授同样给予了积极乐观的回应。他认为,在这场危机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口驱动经济开始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有明显下降,但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的大多是低端低价值产品,影响不会太大。他特别提到,上周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出了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救助方案,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未来三、四年间经济投入会指向十大领域,包括经济适用房、铁路、飞机场、灾害重建、学校和提高城乡收入等方面,这将是一次力度很大而且很系统的救助行动。
蒙代尔表示,3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几乎没有影响,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全球贸易的贡献非常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已经是全球三大贸易国之一。蒙代尔认为,金融危机不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根本性的变化,“我不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增长会受到巨大影响。尽管它会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慢,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还是会不断地继续增长。按照现在的这个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是会到8%、9%左右。”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形势表示审慎乐观。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三道防线;一是充足的外汇储备,二是仍实行资本管制,三是财政收入比较高,有能力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10月17日、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时的基调是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主要措施是拉动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提出要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尤其是加快铁路建设。10月21日的会议上还专题研究了加强基础建设投资,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还提出要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速度、加大对中西部投资力度等。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特别是铁路建设,我国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正在各地全面展开。截止到目前,全国正在建设的铁路重点工程达到150条,总投资超过1.2万亿元。铁路建设投资已经劳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力支撑。
08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2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事实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以来并没有因为房价的滞涨而对投资开发有特别大的影响,这起因于开发商对后期房价以及房地产政策看好,更对政府“救市”有着很高的预期。
“寒冬”――悲观论
在谈到国内经济这次“过冬”情况时,郎咸平曾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不一样,美国只有金融海啸一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制造业衰退和金融海啸这两个问题。就算没有全球金融海啸,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业也还是有问题”。
樊纲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已走过了60%,但是经济衰退却刚刚开始,后面的问题会将陆续出现,出口订单的减少等问题才刚刚开始,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刚刚正式进入衰退。西方经济体衰退持续1、2年,然后再有1、2年低迷的增长,这都是有可能的。面对我们30年来遇到的最大的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应做好思想准备。
有数据表明,2008年至今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下滑了4.7个百分点,2009年估计下滑6.9个百分点。有一点应无甚疑问,那便是对外经济依存度高达70%的我国,如果没有迅速重塑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在美欧经济出现下滑的局面下找到消化庞大制造业产能时,遭受重创的将不仅仅是出口贸易,首当其冲地就是带来社会就业问题。尽管各地政府纷纷澄清或向企业施压,努力否认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