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能介绍一个,你最引以为傲的对子女的培养方法么?
陈志武:教子女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也要与时俱进。这些年关于读经的话题炒得很热,许多人认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和内容。我不这么看,原因很多,其一是《四书五经》的东西没有几个子女能读懂,很难理解。我一直以为,如果女儿今后只是因为我是她们的父亲才跟我联系,而不是因为她们喜欢、尊重我这个人,不是因为跟我谈话投机,那会是一种失败。因为我将来的养老不需要靠她们,即使发生病残也不需要她们的经济回报,所以,我没有指望任何经济上的“孝敬”回报。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大可不必对女儿来不来就行使做父亲的权威,对她们训话,而是想法如何跟她们沟通、接近。所以,我一直试图找女儿感兴趣的话题,找到她们的兴趣点,然后,针对她们的兴趣点去对话沟通。过去这些年,我的小女儿陈笛恰恰又对两个话题最感兴趣:一是如何赚钱成为亿万富翁,另一个就是世界历史。就这样,我们就有许多共同语言了。
实际上,不管是什么话题,商也好,文学、哲学、历史也好,只要是子女感兴趣的,都能展开传输如何做人,教育道德和伦理,而不是只能通过《四书五经》传授做人的道理。
8 您现在最羡慕哪种人?您年轻时最羡慕哪种人?
陈志武: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领域是什么,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奋发而成,我就最尊敬他、羡慕他。在学术领域,有茅于轼、吴敬琏、贺卫方先生等等;在企业界,像微软的盖茨、重庆力帆的尹明善、新东方的俞敏洪,等等,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奋斗的个人创业故事,对他们的成就我既佩服,又羡慕。
我年轻上中学的时候,由于是在文革时期的农村,除了那些教科书和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外,根本没法了解其他人的故事,也没法认识太多有意思的人。当然,在长沙上大学的时期,我最羡慕的是那些知识分子家庭出生、城市长大的同学,他们显得那么有知识和家庭教养,让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可望不可即。
9 来自家庭的身教里,哪一个细节让您最记忆深刻?
陈志武:我父亲是个不多说话的人,教育我们的方式不是用口说,而是通过他自己做,由我们去观察掌握。大概在我14岁时,一次跟他和一位邻居,去40公里外的山上扛木料,一根就是60、70公斤。那么远的路程,肩扛那么重的木柱子,全程靠脚走,走得我饥寒交迫。沿途都是我父亲,他先往前跑,把他的树干放下后,再回头来接我。他对我的关照体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
10 据说母亲决定孩子的聪明程度,父亲影响容貌和性格,您的母亲非常与众不同吗?
陈志武:我母亲跟其他母亲可能差不多,只是我们有六个兄弟,管教、家务、做饭、菜园活、农田活,这些都压在母亲身上,使她每天睡觉很少,很疲劳。正因为此,她对我们要求很严,不听话、做错事,就是体罚、用木支打。或许,因为她太忙,无法慢慢地教我,用那种很干脆的体罚反而逼着我学会为人处世,变聪明点。不过,我还是反对用体罚教育孩子,因为那影响孩子的尊严。在情感领域,我母亲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关爱,给我的影响很大。
11 您身上有湖南骡子的性格吗?
陈志武:可能谈不上。湖南人的那种蛮劲可能在我身上不多,因为我更是温和,也偏好理性。以前的湖南人蛮劲也体现在热衷革命上,但是,我不认为革命是改变社会的最好方式。所以,有时我真觉得,湖南人该多向江浙人学习。
12 假以现在的趋势,您觉得再过二十年,我们会比现在生活得更好还是持平?
陈志武:再过二十年,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比现在会更好,但是,更多的进步会体现在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读上面。今天的社会里,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越来越体面,只是在社会矛盾、权力与权利的张力等等维度上,问题越来越表现出来,这些问题和张力在未来二十年里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得到缓解,这几乎是没有选择、不能绕过的改革历程。经过那些体制改革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在物质和尊严空间上都会比现在更好。【来自作者的和讯博客:http://chenzhiwuyelu.blog.hexun.com/50800287_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