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寿命百年的大型体育场不能永远依靠门票,体育场终归姓“体”,所以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在今春全国两会上,奥运场馆的后续利用依然是多位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在会上透露,“鸟巢”和“水立方”这两座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场馆去年的运营收入约5亿元,不仅能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营,而且略有盈余。
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最棘手和最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赛后奥运场馆资金投入的回收。鉴于奥运经济前期的场馆建设是一种非生产性投资,从近五届奥运会的情况看,各国在奥运会后都存在从申办成功到举办期间经济增速,赛后突然递减的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体育场馆闲置、奥运村楼宇销售困难、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等问题。
所以,奥运会后的重点是要解决好投资巨大的体育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否则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仅养护费用就会成为举办城市的沉重负担。
关于奥运场馆的利用,北京作为举办城市在奥运举办前就一直在冥思苦索,国外的一些报道出于不同的理解,也对北京奥运场馆的利用作出预测,有不少表达出不够乐观的态度。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局的首席执行官布赖恩·纽曼说,北京奥运会有可能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奥运会,但北京奥运会的宏大和辉煌也让人不禁担心,奥运会结束后这座城市将如何有效管理那些场馆和设施,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都曾遇到过这个问题,但问题的难度都不及北京的大。
像以上这样的论断的确不少,不能认为他们都怀有偏见,因为奥运场馆的后续利用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北京奥运会结束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确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利用奥运场馆的道路。
大型持续性比赛与冠名权的缺失
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维持的重要手段就是有足够多的大型比赛,比如欧洲的五大联赛、美国的NBA,都使一大批体育场馆不会亏损经营,而且大多有盈余。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都不适宜在大型场馆进行,而且大多商业价值不高。
搞大型比赛、文艺演出是充分利用场馆的途径,可让北京的国安足球队进“鸟巢”体育场,其低廉的门票收入很难租得起“鸟巢”。我们可以比照一下其他世界驰名体育场的情况:老特拉福普通球迷的季票标准为475英镑至836英镑;在斯坦福桥球场,切尔西球会所公开的季票为650英镑至1150英镑;酋长体育场主队阿森纳的季票为885英镑至1825英镑。相比之下,中超联赛套票仅相当于20多英镑,票价、上座率如此悬殊,“鸟巢”很难通过这些比赛可持续发展。
没有一个年年持续、上座率高、票价不低的大型比赛,大型体育场的维护就会遭遇巨大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巢”、“水立方”力争用一些大型体育赛事、演唱会、会议来拓展经营。
奥运场馆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像欧美的大型体育场馆70%以上都卖冠名权,2000年美国休斯敦得克萨斯体育馆将其30年的冠名权以3亿美元售出,澳大利亚电信体育场的冠名权每年为1000万澳元;为了举办2006年世界杯,德国在慕尼黑修建了体育场,慕尼黑保险公司安联(Allianz)斥资1.2亿欧元买下了30年冠名权。
“鸟巢”与这些场馆相比毫不逊色。北京奥运场馆的豪华包厢是全世界最好的,共有149个。仅仅冠名权做好,其收入就无法估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体育场冠上外国企业的名字不能接受。如果国家体育场馆不能冠名,那么它所属的包厢应该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但缺少大型连续性比赛,也使包厢的冠名缺少吸引力。在今春全国两会上被问及今后奥运场馆是否会继续寻求商业冠名时,刘敬民予以否定的回答:“大家不是都不同意嘛,那我们就从善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