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道伟绘 |
![]() |
近日,9岁的江西籍农民工子弟黄夏赢(前)入学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新民小学三年级,成为该校就读的294名农民工子弟中的一员。图为她在课堂上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据悉,该区各中小学校已接收各地农民工子弟9866人,这些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起,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成长。 |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他们却很难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公共服务,在都市里很难找到家的感觉。本报记者走访的几位农民工,正反映了这种迷惘、失落和向往。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农民工做了大量工作,但这当中还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同城待遇”问题。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基础上推进各项改革,是让农民工真正享受“同城待遇”的必由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希望,就在前方。
——编者
李兆伟
不敢在城里生病看病
在山东省惠民县董李村,大多数农民工已在正月里返城,李兆伟却因为感冒没能动身。
“前几天,突然高烧到39摄氏度,头痛、喉咙痛。”李兆伟说,他到离本村1公里外的新农合定点医院输了4天液,拿了2盒药,总共花了190元,新农合当场就报销50元。“如果在大城市,得一次重感冒至少要花三四百元。”李兆伟很庆幸,这次没在城里生病、看病。
李兆伟在山东莱芜市一家畜牧公司上班,每月工资不到2000元。得了一般的小病,他总是扛一扛,或者随便买点药凑合了事。李兆伟说,如果病不是太急,他一般“攒”到过节放假回家再治。一来可以通过新农合报销医疗费,二来觉得家里看病便宜。他说,回家的路费加上在家里支出的医疗费,甚至加上可能丢掉工作后重新找工作的费用,都比在外地看一场病“更划算”。
莱芜市规定,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我们也参加了,可一生病照样去小诊所。大家都觉得办手续麻烦,担心来回跑耽误工时。”李兆伟说,“如果在外地看病,能像家里那样便宜,又能直接报销,那就太好了。”
其实,山东省有明确规定,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外出务工期间,在当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可凭相关证件和单据到本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报销。但这些政策,李兆伟从没听说过。
“在外打工,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吃饭、睡觉,消息很闭塞。”李兆伟说,在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多替农民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关机构可主动上门,及时协调办理一些具体手续,为农民工提供便利。
唐林凤
盼孩子接受更好教育
“一直觉得我们和孩子都特别幸运!”走在福州市城门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唐林凤这么念叨着。她12岁的女儿,就在这所学校读六年级,马上就要升初中了。
说幸运,因为中心小学是城门这一带最好的小学,更是因为唐林凤和丈夫都是外来打工者,虽然工作几经变动,女儿读书却很稳定,成绩也很好。“不少出来打工的老乡,儿女经常换学校,结果成绩越来越差。”
唐林凤说,当初送孩子来,学校要求入学考试,由于户口在外地还需要交借读费。“能不能上这学校,心里完全没底。”想来想去,还是要让孩子跟在身边读书。唐林凤签下“成绩跟不上就转校”的保证书,交了借读费,硬是把孩子留在了福州。幸好,女儿很争气,考试通过了;随后新政策出台,借读费不用交了——唐林凤赶上了好时候。
“以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要下不小的决心。这几年随着政策越来越好,和我们一样的老乡更多了。”根据福州市的规定,只要户口本和父母身份证、父母一方的劳动合同或工商执照、父母双方半年以上的暂住证这“三证”齐全,就能保证孩子入学,待遇均等。据了解,目前福州市有11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仅免杂费和书本费一项,2009年福州市就增加投入3400多万元,对接收学生较多的学校的建设补助达900多万元。
“赚钱最终是为了孩子。”唐林凤说:“孩子在哪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就在哪住。”这些年来,夫妻俩也起过换个城市打工赚钱的念头,但因为女儿,一直没有走。
现在孩子升初中没有政策限制,唐林凤又在操心女儿以后考高中的事情了。听说孩子能报考普高和中职校,但一级达标校除外。唐林凤不断琢磨着这个政策的意思,掂量着其中差别。“有没有可能将来中考招生也完全不限户口了?”她突然问记者,不等回答又略带羞涩地笑了一声,“我真期待那一天尽快到来!”
何锡万
三个“一点”的养老梦
41岁的何锡万在昆明做轮胎生意。来昆明15年,何师傅做过装修、开过小食店,最终选择了轮胎生意。与记者谈起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年富力强的何师傅虽然考虑不多,但也开始做准备了。
何师傅的老家在四川省武胜县。离家多年,但村里的地还留着。“我们村每人只有半亩地,但这仍是让我们感觉最踏实的保障。”何锡万说:“在外谋生最担心不稳定。如果真的干不下去了,我还是要靠这半亩薄地养老。”他告诉记者,老家还没开展养老保险,等搞了,自己还要回去“参保”,老家的新农合他就没落下。
能在城市里办养老保险不是更方便?何师傅说,如果城里交的钱多,他还是要回农村办。对他来说,参加养老保险,每年几百块钱还能接受,多了吃不消。至于商业保险养老,何师傅从来没考虑过,他说搞不懂那些东西,也害怕上当受骗。
前几年,何师傅在安宁市太平镇买了个铺面,这笔投资让家里背上了差不多30万元的债务,估计10年才能还清。许多亲友不理解:连个正经住处都没有,买什么铺面?但何师傅有自己的考虑:“等我们两口子老了,还要靠这个铺面的租金养老,也能减轻些子女的负担。”何师傅向记者透露,那个铺面现在已涨了20多万元了,在农村到哪里挣这么多钱?此时,何师傅显得很得意。
何师傅有一个理想,就是把父母接到昆明来,老人、小孩一家子住在一起。他说,现在“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过时了,20年后,自己应该依靠“房租赚一点、国家给一点、子女孝顺一点”来养老。这三个“一点”,也是何师傅理想中的养老模式。
曹强
何日能在广州有片瓦
工作稳定了,社保也有了,小孩的读书问题暂时也不需要操心了,在广州打工的曹强现在才觉得日子稍微轻松一点。现在他经常想,要是在广州也能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就好了。
退伍后,曹强来到广州打工,做过小买卖,也当过保安,后来靠着不懈努力,最终当上了广州一家公司的人事主管。现在,妻子女儿都跟他来到广州,老家的房子早没人住了。而且他也压根没想过再回家发展——乡下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已经不习惯。
这些年,曹强不是住在8人一屋的集体宿舍,就是租住城中村的农民房,居住条件实在难以令人满意。最难受的是,他要不时为下个月的居住问题担心:一旦房东临时说不出租了,他们全家又得找房子、搬家……烦不胜烦。
能否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在广州买一间小房子?
曹强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广州每平方米动辄上万元的房价让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想。他曾寻思着能否在广州买到城中村的宅基地,结果咨询了很多朋友才知道,这些宅基地房子从法律上讲不能交易、不能过户,就算真买了也提心吊胆,而且还不能分期付款。曹强时常感慨,怎么在他乡拥有一片瓦就这样难?
有朋友提醒他,何不租住“外来工公寓”?租金不贵。前几天,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广州市萝岗区一家公寓,看到小区里超市、网吧等生活设施齐全,娱乐中心、员工食堂等公共服务配套齐备,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也就七八百元。“这个价格还能接受,也许这就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吧。”曹强说。
(本文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