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江城市带简读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安徽首个国家级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此举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正式成为首个国字号“产业转移特区”。
专家指出,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
2009年的最后几天,在佛山市南海举行的广东省“南粤春暖行动”第一万场农民工免费招聘会上,超过100家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进场,提供岗位信息5000个以上,但只有3000多名省内外农民工进场求职。
据了解,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和就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广东用工需求难度骤然加大。许多老板坦言,“民工荒”在珠三角部分地区重现。位于东莞的贝家鞋业老板王伟经常为招工发愁,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工厂订单情况很好,可以排到2010年五六月份,但目前他所在的行业工人缺口在30%-50%,他自己的企业缺口在30%左右,大概还缺100人。
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甘文传表示,“民工荒”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惠农政策分流了部分农民工等等。但其中,企业提供的薪酬对农民工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农民工没有就业意向,而是企业工资报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造成了招工难。经济回暖企业用工需求是增加了,但报酬不增加,就产生了缺工现象?”
在长三角的江苏扬州,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的老板告诉记者,在去年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减薪更没有裁员,这是因为一旦工人离开你这个厂就不可能再回来。“现在招工太难了!”今年他打算给技术工人加薪,好的工人年薪可能达到5万元以上。他说:“唯有此,才能留住人。”同样是扬州的赵老板,已将他的化工企业搬到了四川。他说,在扬州本地投资土地、劳动力成本太高了,企业利润空间已经被大大压低了。
2010年元旦刚过,总部设在福建厦门的三安光电(600703,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滨江城市芜湖正式签约,总投资120亿元,将旗下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和芯片业务转移到芜湖,建设全国一流的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和生产基地。
为什么选择安徽,公司总经理林科闯一语破的:“安徽往北往南往东往西都很便利,我们下游企业在运输上要求便利,我觉得芜湖是最佳的选择。”
其实,较早大规模入驻安徽的应该是联合利华。2002年联合利华关闭它在上海的所有工厂,在合肥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工业园。合肥成为联合利华全球四大生产基地之一,到2008年该基地累计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无论是沿海的中小企业招工难,还是国内乃至世界知名企业的大举西进,这一切都表明,产业转移是内地和沿海两个市场的“迫切需要”,而且正在形成声势。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