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互联网真的就要开启新的一轮春夏秋冬周期,我们可从头先看看互联网2005派的故事和总结。
商业模式不work
2010年创业者最热门的话题是3G、无线互联网;而2005年经常被谈论的概念则是WEB2.0。
2005年充满创意,新概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虽然大多数都是从美国拷贝而来的二手货,但在当时,只要你能想敢想,政策对创业者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传统互联网权贵们看起来注定要在这场互联网变革中被打倒,方兴东们得以兴高采烈地打出“赶超新浪”的旗号,沉积多年的风险投资商也随之疯狂,这场狂欢随着博客网在当年获得1000万美元融资而达到高潮。当然,随后的故事峰回路转,WEB2.0的泡沫并没有维持太久,大多数创业者没能熬过2008年之后的金融危机。在这场以WEB2.0为大旗的创业狂欢中,商业模式让许多人如痴如醉沉迷其中,也让一些人为此付出了代价。
2005年与吕欣欣创办Feedsky时,邢勃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当时梦想这个东西以后会成为一个标准,很多很多人都在用,我很自豪,终于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现在,他用两个字评价当初的创业,“很二”,他说,“你可以拿这个当标题,WEB2.0很二。”
Feedsky的创业领域是当时最热门的RSS。事实上,其模仿的美国鼻祖FeedBurner在2007年以1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谷歌。
这个产品在中国并未被接受,让邢勃沮丧的是,在Feedsky运营三年之后,他在网站后台发现,活跃用户只有不到1000人,而这几百人中的大多数还是邢勃的熟人,在这三年里,邢使用各种比喻和解释试图让父母弄明白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我干了两年半,父母愣不知道做什么,你说这玩意可笑不可笑?”
Feedsky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商业模式,吕欣欣们为网站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在用户订阅的博客里加入广告,“这个东西本来就不靠谱,因为Feedsky本来就没人订。”邢勃说。但是,Feedsky仍然设计出了一个看起来相当完美的商业模式,一个拥有相当技术含量的广告识别和发布系统,广告主可以通过系统找到适合广告发布的博客,通过这套高级的自动化系统,Feedsky可以向符合自己需求的博主发出邀请,请对方撰写符合广告商要求的文章,博主在发布文章时,这套系统甚至还能自动检测出文章中的错误,或检测出文章中有什么语言是广告客户不愿意看的。这让Feedsky有了一套理论上的“平台”,而拥有自动的、可复制的“平台”正是外界看来可以成为成功互联网公司的前提之一,这个平台也为Feedsky引来投资,2007年风险投资商联创策源向Feedsky注入300万美元资金。
为此,Feedsky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技术团队。但事实上,Feedsky的这个平台系统从来就没有真正“自动化”过。邢勃回忆,由于博主情况的复杂,最后这套自动系统在实际运营中变成了“半自动”,每一道自动化的程序都安排员工再审核一遍,一年下来,公司通过这套系统收入50万元,远远不够支持30人的技术团队。
后来邢勃离开Feedsky自己建立了一个博客营销公司,业务模式与Feedsky相似,但抛弃了平台和系统,一共雇佣了5个人,公司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接了单子来之后,在博主的文章上回帖,问博主你愿不愿意写文章,如果愿意QQ联系一下,其实博主就来了,你就给他付个定金200块,完成以后给他付一千块、两千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