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Feedsky相似,当年模仿美国WEB2.0最前沿模式的中国网站几乎都遭遇了失败,比如RSS领域的周博通,SNS领域的uume等网站也都没能幸免。反倒是没有直接照搬美国WEB2.0潮流,而是根据中国本土特点出发的创业者如今做得风生水起,例如有些传统的社区网站豆瓣,以及几乎与YouTube同时诞生的视频网站土豆网,包括看起来有些“土”的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等,成为2005派创业者中存活下来的佼佼者。
2004年,面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WEB2.0新模式,杨浩涌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在美国早已出现的1.0模式—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的商业模式一点也不新,在2000年左右就已出现,不过,由于符合“用户创造内容”的理念,有人将这种网站也归于WEB2.0。一开始,杨浩涌甚至对自己被贴上2.0标签还“挺排斥”。不过,与其它WEB2.0复杂的模式相比,赶集网未来的商业前景则相对清楚,早在2005年,杨浩涌就已经清楚地对投资人表示,分类信息不是短期可以盈利的,一定是做到一定规模之后收入模式才会出现。2009年,赶集网的用户数达到千万级,赶集网开始对商家收费,类似于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模式也开始出现。2009年,赶集网收入较前一年增长了10倍。
有的创业者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到商业模式。他们所创业的领域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应用,例如博客和微博客,他们最终统统败在了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手下。另一些社区创业者则在与腾讯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相对夸张的说法则是,中国2005年的互联网创业者,有一半折在了无所不为的腾讯手里。
被资本冲乱阵脚?
多年之后,邢勃对Feedsky的评价是:这个在产品上失败,运营上失败,在执行管理上也算不上成功的案例,在融资上却是一个成功案例,“其实我们一直有钱”,风险投资商投入的300万美元一直烧到了Feedsky最终卖给一家广告公司。
“WEB2.0的企业一旦有了VC进来之后,就会走上两个方向,要么VC会助你助得很厉害,你会变得很强大,很多资源都会给你。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迎合他们,实际上方向会跑偏。”Feedsky设计所谓“平台”让风险投资商荷包大开之时,公司就开始跑偏了。其实,平台的出现,其根源也在于资本诱导,“你要做一个让人一眼能看穿的东西,你就不好融钱了。”邢勃说。
方兴东早在2005年之前就已经因为批评微软而成为知名人物,但是2005年才是方兴东真正的成名时代,这一年也因为方兴东博客网的疯狂故事而被称为“博客年”。
方兴东博客网的失败,除了新浪网的竞争外,资本进入导致创业者技术走形是更重要的原因。博客网创建于2002年,此后两三年里,一直没有进行商业运作,2005年,博客网成为最受风险投资商追捧的项目,方兴东回忆,“大概有6000多万美元想投给我们,彼此之间竞争还非常厉害。”后来,方接受了软银等四家公司的1000万美元投资,那些没能投资博客网的风险投资转而找到博客网的竞争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