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多年前,笔者就总结出中国股市10大特点,其中第一点就是:“中国股市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2010年6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文章《不要依赖中国股市表现》中,才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文章谈了很多表现和理由,但未切中要害。笔者作一分析:
一、从历史上看,宏观经济与股市有关,但不是正相关联关系
从历史上看中国股市早期呈大起大落状;如1992年4-5月,股市直冲1400点;在朱镕基的“不停地增加供给”指示下,新股如潮而来,8-9月份就不停地下跌,到10月份跌到400多点;后来又在两交易所配合救市下,11月后一下子冲了上来,到193年2月份涨到1500点。而同一年中,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下,中国宏观经济一直是强劲向上的。
2010年上半年,各种经济数据表明,宏观经济在强劲复苏;特别是出口,增长强劲(以至于美国又要人民币升值);投资、消费都在增长(但轻度通胀3.1%已经出现,这种通胀往往与经济增长较快同步发生)。但中国股市却总体表现相当不好,从元月的3289点跌倒2560点(特别是4月19日后,呈加速下跌),跌幅达22%,几乎就是熊市半年;与勃勃向上的中国宏观经济呈背离状态,成了全世界表现最差股市之一。
二、经济不好时,股市大跌;经济好时,股市不一定涨
中国股市并非与宏观经济完全无关,宏观经济紧缩时,股市会狂跌。如1993年7月,朱镕基作为管经济的副总理亲自兼任央行行长;对“三热”(股票热、房产热、开发区热)进行坚决降温;把支持“三热”的银行行长撤了几个。当时;股市在900多点;接到北京友人电话后,笔者在开盘10分钟后坚决跑出所有股票;结果股票一直跌了两年,跌到1995年6月30日,跌到325点。可见股指对经济是跟跌的。
宏观经济好转时,特别是燥热、狂热时,股市有时也会跟着涨。如1999年,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威胁,“5·19”行情,就是中国政府决定启动股市,反过来振兴中国经济的一个典型,股市从1050点开始上涨,直到2001年达2100多点。此时,它成了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前兆晴雨表。
此外,2005-2006年人民币开始加快升值,大量外汇涌入中国;经济呈燥热、狂热状,企业业绩大多上升;股市节节上升;一直涨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
但宏观经济趋好时,股市不一定跟着涨;甚至掉头下跌。常年做股票的人有一种感觉,中国股市是“熊长牛短”。道理很简单,从1990年至今,中国GDP从3638亿美元(18667.8亿元)上升到49200亿美元(335353亿元),为13.52(18)倍;但中国股市从放开时冲到的1000多点,涨到2560点,仅2.5倍,远远落后于实体经济。
在实体经济中,很多创业者,办公司的,办企业的,甚至养猪的,养竹鼠的,养毒蛇的,养鲍鱼的,最后都成功了,成了百万、千万富翁;但长期捂着一些大盘蓝筹股的,却凶多吉少,亏多赚少,除非少数成长性很好的中小盘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