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晴行的《日本动漫创意产业论》,明确把“漫画作者”划分在产业链的上游,他认为,动漫市场上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有影响力的顶级漫画家,才能撑起下游例如动画制作、游戏这样的产业分支。如果上游能创作出6000亿日元的产值,那下游的衍生品就可以创造出十倍。
然而中国动漫产业初出茅庐却志向远大,口号是“五到十年成为动漫大国”,铁了心往“活动规格之高、产业规模之大、环节之全”的生猛路子上走。
尤其是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以数百万投入创造数亿元“票房神话”,不仅刺激着业界的神经,撩拨着资本的心弦,更令面临区域产业升级压力的各地方政府大喜过望。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环渤海到中西部,纷纷上马动漫产业基地,出台动漫产业扶持政策。
截至2009年,全国动漫制作机构已经超过1万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20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8家——此等规模,怕是“动漫一哥”美国见了都要叹为观止。按理说,投入总该有产出吧?可就是这样的航空母舰,舰中设备却颇为简陋。
譬如2009年10月,中国动漫游戏城项目在北京启动,意在以“基地+企业集群”的模式打造中国动漫产业“国家队”,被广泛寄予“示范效应”。然而三个月后,当记者再次探访,偌大块地方毫无动工迹象,负责人更是语焉不详,“规划尚在调整中”。
全国类似这样的大型动漫基地不在少数:石家庄第一座“动漫城”停水停电两个月后“死”了,西安的动漫城因为涉嫌容纳赌博被查处……更多的动漫基地没有独特竞争力,仅仅依靠“免租期”等条件来招揽企业。
很难想象,中国的创意产业就要诞生在这样的地方。
再说各地政府的扶持模式。当前最典型的动漫补贴方式,就是按照播出时间和播出电视台级别计算。例如有些地方规定,到央视播出的动画片一分钟补贴2000元钱,出口的动画片一分钟补贴2500元钱等等。这让许多国产片商趋之若鹜,纷纷动用各种关系渠道不惜低价送片往电视台播出。
“一些片商到我们这里来卖片子,第一个问题就问我们能不能开播出证明。”一家省级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内部人士感叹。以至于发展到现在,许多制作水准低劣的动画片,被送到一些省、市级电视台播出;一些动辄在凌晨播放、根本谈不上收视率的动画片,却能够凭借与电视台的播出合同,从相关地方政府或部门领走补贴……
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动漫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的奖励补贴措施推波助澜。以电视动画为例,自2004年以来一直持续快速增长,前三年几乎是连续翻番递增,最近三年也均保持在24%以上的增长率。2008年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达到13万分钟,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动画生产大国。
相较于影视动画的“大起”,门槛低、成本小、投入产出比不高的漫画业,却少有人关注。除了出版之外,在产业化方面难有作为。
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浮躁,直接导致国内只注重扶植动画片,不重视与动画产业协调发展的漫画业,导致拉动动画片产量的主要是FLASH动画,其中不少还是改编自相声小品、情景喜剧的FLASH作品,或是奥运、生肖等时令之作。热潮一过,立刻被观众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