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不知道钱跑哪去了?80后该这样理财赢得未来30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8-22 12:18:03    浏览次数:6515    评论:0
  

  二、股市崩盘的几种前兆

  预言与建议:未来一段时期股市将延续牛市行情,投资者目前仍可积极入场。只要不出现经济突然转向或投机气氛过于疯狂,股市由牛转熊甚至崩盘的可能性就不大。对于投资者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认真寻找能经受市场考验的、真正有竞争力的潜力股。同时学会合理有效的进行资产配置,这样即使熊市来临仍可获利。

  股市的牛熊转换是基本的规律,理财是一辈子的事,这一代人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投资生涯中肯定会经历这波行情的终结。如果能够提前预知到这个转变,就可以避免损失。而如果早些形成正确的投资策略,甚至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利。

  当然,谁都无法准确的预测到这个转换的节点在何时。不过我们可以参照1929年的那场股灾给出崩盘前的几种前兆。这绝不是说中国股市要经历这样一次崩盘。只是对于这一代人,具有足够的风险意识终究不是一件坏事。那么,1929年大崩盘前都发生了什么?我们当前的股市与之相比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股市,而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懂股市

  上帝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这句话非常适合表述股市崩盘前的场景。加尔布雷斯在《1929年大崩盘》一书中指出,有关1929年股市投机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参与人数的规模,而是股市投机成为了美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人们在谈论一只股票时,其实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不了解,但没有任何人揭穿他们不懂的这一事实。投机文化弥漫在各个角落。

  《钱经》点评:上述的情形你是否似曾相识——每天总能见到一群人在谈论股票但其实每个人都不知所云。如果这种投机文化继续泛滥,人们甚至连本职工作都忘记了,那你真的要考虑远离这个市场了。

  当乐观的情绪被推到顶点,任何悲观的论调都被认为是“叛逆”而被压制

  1929年,美国大多数报纸杂志以赞美、敬畏的语气,而没有警示性地报道股市全面走高的消息,并且同时看好股市当前和未来的走势。当某人抛出悲观性的论调,就有人指责他“严重破坏了美国的繁荣”。也有人暗示,他这样做是有动机的——被猜测是想做空。随着市场的不断走高,他的警告只被别人当作了笑料。

  《钱经》点评:这个场景也很熟悉,把唱空股市归结为外资阴谋论就是一个例子。人们往往害怕股市跌下来而强迫自己甚至他人承认还会涨。所以,当你完全听到一边倒的声音,反而需要警惕了。

  当经济调控手段面临两难,而投机者对这些手段具有了相当的免疫力

  1929年1月,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再贴现率是5%;而证券经纪人贷款利率在6%-12%之间。只有发生再贴现率剧涨的情况,才会使银行把从联邦储备系统那里借来的钱直接或间接的供给股市的做法变得无利可图。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再贴现率的行动除了会导致普遍反感外,还会提高一般工商企业、消费者和农民的借款利率。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做决策时表现软弱,只是不时发出警告。显然,联邦储备委员会关心的不是限制投机,而是推卸自己在不断加剧的投机应负的责任。

  《钱经》点评:任何泡沫在破灭前,都有机会将其尽早捅破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但往往调控当局出于各种顾虑而无所作为。应该说,中国央行今年来进行的几次紧缩调控并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当然这些调控措施本身也不是针对股市的。如果股市继续疯狂,而调控手段乏力,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3240C504210047719B4CC.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