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公园门票涨价,这两天又成了舆论焦点。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今年4月1日起,黄鹤楼公园门票从50元涨至80元。市民漆先生质疑涨价程序违规,要求湖北省物价局撤销该涨价决定,并赔偿个人经济损失30元。黄鹤楼公园和省物价局则回应说:这次调价不是涨价,是重新核定价格,因而没有涨幅限制。
明明是涨价,硬要说是“重新核价”,这样的“辩才”确实让人愧叹弗如。黄鹤楼公园此次门票涨价是否违规,相信读过这条新闻的人都会有判断,毋须赘言。更值得琢磨的问题是:武汉的一些景区为何热衷于涨价?
黄鹤楼公园“调价”的理由之一是:黄鹤楼景区面积扩大,建设任务繁重,资金紧缺。据物价部门核算,随着园区扩容,该园目前管理成本如按门票平摊,平均每张门票近70元。
黄鹤楼公园是实行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经营上独立核算。既然是企业嘛,当然要讲投入和产出,要讲成本。现在人家一张门票的成本明明是近70元,你非只肯出50元,硬要人家做亏本生意,还口诛笔伐之,这自然是说不过去的。
不过,门票涨价就一定能增收吗?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就是需求和价格的博弈。旅游作为一种消费品,不是刚性需求。现在景区门票价格陡涨60%,部分游客完全可能选择“用脚投票”。既然玩不起,就不去或尽量少去呗。黄鹤楼公园门票价格上调之初,大楚网就展开过一次民调,结果有8950人认为不合理,161人认为合理,25871人表示不会再游览黄鹤楼,表示还愿意游览的只有696人。可见,寄望通过门票涨价增收,只是经营者的一厢情愿,从本质上说,它仍属于落后的单一计划经济思维。
黄鹤楼景区门票涨价,是发生在武广高铁开通后。同为武广线上的重要省会城市,长沙是如何迎接“高铁游”的呢?据报道,武广高铁开通前夕,湖南省迫不及待地打出了“搭乘高铁来湖南,六市景区全免费”的广告。如今,长沙市区内的岳麓山书院、天心阁景区、橘子洲景区等景点常年免费对游客开放。长沙和武汉一样,多年来一直为不能成为“旅游目的地”而耿耿于怀。不同的是,在武广高铁开通的机遇面前,它选择的不是趁机涨价“捞一把”,而是降价揽客。
湖南人用“免费”吸引广东和武汉的游客,也不难理解。取消门票收入,看似吃了亏,但是游客来了,要吃、要喝、要住、要玩,算总账所得必然大于所失——这也是经济学常识,无须过多阐释。而景区免费开放,既让市民共享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也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和认同度,可谓一举多得。
高铁时代到来,给武汉旅游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要做强旅游产业,湖南人这种先“予”后“取”的做法值得借鉴。就说黄鹤楼公园吧,它是武汉吸引游客的三大招牌之一,和东湖、省博一起素有“三菜一汤”之说。更重要的是,它是“国有”单位,决策者完全可以用一种系统论思维,将它的票价降下来,或者干脆完全免费,从而实现一种“局部吃亏,全局受益”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学思维。
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门票收入只是其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种盈利方式。一个景区也好,一个城市也好,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更多游客吸引进来,进而开发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衍生产品。那种仅仅靠提高门票收入的做法,即使不能说是杀鸡取卵,至少也不能算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