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精粹 » 正文

任志强家世曝光 父亲任泉生曾任商业部副部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09 14:06:23    浏览次数:119    评论:0


  任志强并未详谈自己入狱原因。齐跃当时是公司会计,也一同受牵连入狱,但后来他因妻子快生小孩了,检察院以“老婆生小孩,家里无人照顾”为由,他被提前释放了。齐跃分析,此事的主要原因是任志强得罪人了,“西城区有个审计局,华远算新兴公司,审计局有时会来审计。一天,华远请了很多建筑界的权威专家来开会,就某一技术问题进行讨论,任志强非常重视。就在此时,审计局局长来华远审计,约我们谈话开会,任志强当时说,‘你没提前约,我约了一帮工程师正开会,我今天不能接待你’。当时华远算小公司,在西城区,对那些官员来说,算不了什么,来你这审计,你不拍手欢迎,还给对方脸色,能好得了吗?后来审计局就开始找茬。那年中秋节那天,检察院就把我们给带走了。”

  “当时,新兴的东西总是要调查,但是导火索就是任志强没有接待那个局长。任志强吃亏在说话方式,他的说话方式确实让人接受不了。你想想当时审计局局长,在西城区是权力多大的官呀?”齐跃说。

  齐跃和任志强关在不同的看守所,外面传说,他们几个要被枪毙,对他们的家庭造成很大伤害。齐跃和任志强的狱友也认识,那些狱友说,任志强天天在里面学外语,背了九百个英语单词,仍然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并且,还为此事和狱友抬杠。“像我们被冤枉了,发点牢骚什么的,很正常。但任志强出来后,一句话没说,这点我比较佩服。这可能是骨子里他父母带给他的。”

  入狱给任志强带来很大影响。任志强出狱后,齐跃到他家探望,发现任志强的白发比进去之前多了三四倍,当时任志强才35岁。

  采访时我问任志强:华远遇到重大事情时是你一个拍板决定还是集体讨论?任志强说:“我们过去由党委做决定,现在是董事会做决定。我从来不自己做决定,因为我被共产党在监狱里关过,所以我更知道自己做决定要承担责任。所以我一定会找个挡箭牌,坚决不自己做决定。你们恰恰都给说错了,这都是极端错误的认识。”

  不给面子的实话实说给任志强带来过不少麻烦。李春晖说,“任总有时说话或发表文章后不久,会有一些国家相关部门来查我们,比如查我们的税收,看你是否合法。确实给我们造成被动,因为我们正常有很多工作,但是要接待他们,要把账本给他们看,但实际上查完了又没有问题。”

  齐跃说:“任志强这种性格得罪了很多人,但他不考虑得罪不得罪,只考虑真与否。比如有时候央行出了一个政策,任志强会写文章评论。马上就会有反应,什么贷款啊或者办事儿,华远都会收到反应。”

  齐跃曾经劝任志强尽量少说点。但是,“他就这性格,怎么劝也没用,他反而说:这对国家的利益和整个的中国经济,会有用。你不能说是为了华远好办事就不说。”在齐跃看来,让任志强不说话,是不可能的事。

  潘石屹告诉我,任志强只有一次服过软。几年前一次宏观调控的时候,任志强发表了很多言论,一个大领导派好多人去查他,查了他前后一个月,任志强每天晚上都给潘石屹打电话,发牢骚骂一通,不知道查什么东西。最后另一个领导和潘石屹都给任志强建议:你要给人家一个台阶下,你给这个领导写个检查吧,否则你也难受,人家也难受。这是任志强所有的语言文字中唯一一次妥协的一次。

  “按任志强的性格,他是不会屈服的,就是要跟宏观调控干到底的,”潘石屹说。

  赵晓航和任志强,从13岁到18岁,从同学到知青,那几年一直待在一起。他说任志强在学校也是不怎么合群,不是那种能凝聚一帮小兄弟在一起的中心人物。他往往是个少数派。

  包括任志强、赵晓航、毕京京等在内,在延安郭庄共有七名北京知青。一次麦收过后,赵晓航等六名知青一致主张要吃一顿纯白面馒头,陕西人叫馍。“这也没有什么指责的,大家都渴望吃,而且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但任志强表示了不同意见,他建议吃两面馍或三面馍,就是面粉夹杂高梁等其他粗粮一起吃。我们就是不理解,由此,就发生了一场论战,争到底该吃什么。”赵晓航说。

  但任志强坚持他的观点:细水长流,粗水不流。

  “最后咱们到底是吃了两面馍或三面馍,还是吃白面馍不记得了,但这场争论记得很清楚。任志强是少数派,当时是1:6的局面,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对他有什么看法。”

  争论究竟是吃白面馍还是两面或三面馍,这和任志强现在的状态比较类似。赵晓航说,“现在是走市场还是顾民生,是讲效率还是顾公平,这都是目前社会上很难解的难题。当时面馍事件也是这样的,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完全可以享受一下,我也不奢侈,也不偷吧?这是人之常情,但任志强说细水长流,粗水不流。他就顶着,他很固执,甚至很顽固。不惜拉下脸,那时他就不是一个和事老。”。。。。

  从任志强发表的众多文章看,他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和开发商各司其职,开发商进行商品房开发,政府则负责保障性住房。他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过多的宏观调控。李春晖说:“媒体太断章取义了,任总很早以前就在提住房市场的保障是多层次的,不同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住房问题解决方式,他大力提倡政府要去建保障房体系。结果媒体只抓住了任总所说的一个局部‘开发商只给富人建房’。”“如果早按任总说的大力建保障住房体系,矛盾就不会激化到现在这样了”。

  任志强着意打造房地产业“国策顾问”身份已很明显,这固然有“红色家庭”、“报效国家”的思想作用,也跟现实定位有关。任志强十年前曾在老华远创造过辉煌,独占北京15%的市场,是当时北京房地产市场的老大。2001年,任志强以50岁高龄与华润分手,重新创业成立新华远。虽然“北京区县一级的房地产公司大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华远一家。能做到今天这一步,还是很不错”,但毕竟与当年风光不可同日而语。

  对好胜的任志强来说,他需要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定位,做中国房地产业的“国策顾问”,是另一种方式的呼风唤雨,他也得心应手。

  他对政治政策有敏锐的看法。毕京京记得郭庄插队时,17岁的任志强就说“这种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人民公社吃大锅饭, 按“人七劳三”分配,就是你有一个人头就要分配粮食,占粮食配额的70%;劳动只占30%,老百姓说苦干一天,不如生一个肉蛋,肉蛋就是小孩,因为生小孩就有人头粮。

  任志强曾对毕京京说:“你要批评这个社会,你必须掌握批评的武器。”任志强十七岁时就读马列书籍,比如《联共党史》,然后读苏联的哲学教科书,还看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是中国一些老政治经济学专家写的,实际上就是资本论的一个简本。知青们当时每天早上4点半左右出工,晚上七八点才回窑洞。每晚任志强就点着油灯看书,他是知青中读书最刻苦的人之一。

  苏小和《任志强的逻辑》一文中提及,文革中期国家恢复了一些旧读物,任志强当时接触到苏联第四代、第五代作家的作品,如《你到底要什么》、《带星星的火车票》、《人与兽》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的一些变革,对国家制度提出了一些质疑。“我们开始设想了一些中国到何处去,中国社会如何继续运行的思路”,任志强说。后来蹲监狱的一年多时间,任志强将《法学概论》读得烂熟,一些法律条款从头到尾背了下来,养成了法学思考习惯。

  任志强嗜读书,号称一天看六万字。他什么书都看,有时齐跃和任志强去打高尔夫,就顺手帮任拎一下球包,“哇,好沉!打开一看是一堆书,至少有十几本。晚上睡觉有空他就看。另外,任志强在飞机上基本上不睡觉,都在看书。”

  既是“国策顾问”,又是“商人”,容易带来独立立场的模糊地带。我问任志强:“你的发言和文章是否带有开发商的利益呢?”任志强反问我:“开发商为什么不能带有自己的利益?你的概念错了。我如果仅仅站在开发商的立场,是政府无法接受的。我更多是站在民众的利益上出发,政府才有可能接受,恰恰是不能在开发商的角度出发,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他在商人与学者间摇摆。黄怒波说:“我觉得,他做学者,可能比做商人的角色更清晰一点儿。因为做商人,得把公司做大。在这个方面,他比不上万科,或者后来的好多公司。当然他又是国企,这个身份就更怪。纯做学者,也没什么意思。任志强也是非常有个性、值得让人尊敬的一个人。我也不希望他改变,改变就不是任志强了。”

  现任上海市委书记、前建设部部长俞正声曾说:“我怀疑他(任志强)能否在政策研究中放下企业家的嗜好,正如他能否在企业中放下他的学者情结一样?”

  潘石屹说,从任志强的的文章和观点看,他非常捍卫自由的市场经济。“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是相信政府,相信政策。所以他把大量精力都放在研究政策,呼吁政府救市上面。这一点实际上他跟我完全相反。中国过去的五年时间,宏观调控、政府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非常大。可我觉得这个市场的基本面,最强大的力量,还是市场的力量,是供求关系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所以你看任志强的文章和他的精力、关注点,大部分都在政策上。而我对政策的研究远没有他这么透,可我对市场,市场上面需要什么东西,下一步的供求关系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很了解),我更侧重于市场,发现市场的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曾发表《任志强的经济逻辑是断裂的》,该文认为,任志强的很多言论让人感到他是自由经济的盟友,他对政府管制的批评具有深度和洞见。不过,一旦触及对高房价的异议,任志强的经济逻辑便会自动“分裂”:他抨击宏观调控,但是遇到房价下跌,他又大声疾呼政府救市;他尖锐批判政府控制土地是造成高房价的祸首,又同时主张“所有土地必须要先国有化之后——被地方政府低价征收、然后拍卖——才是合法的住宅土地”,反对民间的集体性土地交易。

  如果我们分析任志强的身份定位,可能就比较好理解这种“断裂”。也就是说,任志强非从纯学者身份,也非从纯商人身份发言,而是更多从这样一种身份发言:基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策顾问身份。主张市场经济,带有官方色彩,兼顾自身利益。

  苏小和认为,受时代的局限,任志强的思想是零碎的,“他将政治经济学一部分理解成官场上的。加上他又接触市场第一线,以及学习法学,他的思想很混乱,价值谱系不清晰。有些是相对冲突的”。 苏小和还认为:“他的缺陷比较明显,在某种意义上,他代表了中国人的缺陷。当然他的改进意识是比较强的,他是刚开始自我改进。好多中国人到了八十岁也是没改进,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

  4.17房地产新政的威力正慢慢凸显。报纸上有关新盘销售不顺利的新闻屡出不鲜,而在北京天通苑、回龙观地铁的出口,一路排满了房地产中介的宣传板,“便宜!”、“急售!”等字眼老远就能看到。售房宣传单撒得满地都是,被来来往往的人流踩来踩去。

  任志强的微博上,现在出现比较多的言论是关于传统智慧的人生之道和解答青年人的人生困惑。而至截稿时他的最后一篇微博是:我没有能力推动变革,只能管好自己的乌托邦。但我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推动改革。也许会失败。但至少不让自己因为什么都没努力去做而后悔。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51B933EE1544143D2070B.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