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监管机构日前向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南京、杭州、广州七城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发通知,新一轮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已经启动。商业银行预设最极端跌幅达60%,这并不代表监管机构对房价未来走势的判断,只是商业银行对当前房地产贷款风险承受能力和未来是否进行贷款结构调整的评估。商业银行进行压力测试,模拟房价若下跌五、六成,银行的承受力度。(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6日))
早在今年4月,央行的统计表明,3月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5万亿人民币;其中,房地产贷款就高达九万亿元。如果再加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其他贷款,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已接近信贷总量的一半。据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分析,中国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总量高达20万亿元,这一数额已经超出中国两兆多美金的外汇存底,数量确实相当惊人。
当前国内房地产信贷风险到底有多大?据银监会此前压力测试汇总数据显示,在房价降30%、利率升108个基点的前提下,样本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会升2.2%,税前利润降20%,46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将升3.5%、贷款损失率增加30%。
而且,还有分析认为,如果加上与房地产关联度大的三大行业,如钢铁、水泥、建材行业同时做压力测试,结果则是样本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可能还会上升,而这也构成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严密关注。
但考虑到房市出现巨大变动而产生的“雪崩效应”,一旦房价“直线下坠”,跌破三成,再加上心理、惯性等原因,短期内跌一半并非完全不可能。事实上,这也是不久前国外一位知名经济分析师对中国“房市泡沫”所做的预测。
问题是: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在房市上投入了高达20万亿的贷款,就算贷款损失率只有30%,那也将会给国内各大银行带来6万亿的损失,6亿元大约是2009年广东和浙江两省GDP之和,相当于广东人和浙江人去年做了一年的“杨白劳”,这个损失还是蛮大的,相信很多银行会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损失。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央对房市的宏观调控一直有点投鼠忌器,因为一旦房市出现“雪崩”,受伤的不仅是炒房者和房奴一族,还有中国的商业银行。根据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国有四大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据8成以上的份额,房地产贷款金额均超过千亿元,发放贷款最多的是工行(601398,股吧)(4218.04亿元),中行(601988,股吧)(3,666.30 亿元)和建行(3,586.51 亿元)则分列第二、三位,交行最少(1293.25亿元)。
这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几年来以任志强为代表的地产商总是有恃无恐,因为地产商们不但成功地“绑架 ”了地方政府,而且还成功地“绑架”了中国的商业银行,把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变成为地产商的“后台”和“靠山”。
银行贷款的将近一半是房地产贷款,这就使得国家的宏观调控变成了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普罗大众生活的改善,呼唤着国家进行更大力度的房地产调控;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将巨额资金投入房地产业,也使得国家的宏观调控只能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银行,特别是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可能会像“倒骨牌”一样接二连三地垮下去,从而给国计民生造成更大的破坏。
在这个角度说,我们的商业银行客观上成了任志强们的“后台”。现在国家加大对银行业监控的力度,虽说有些姗姗来迟,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