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刺激政策须防急转弯
《21世纪》:近日,有经济学家表示,如果中国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出现一个上千万劳动力失业的情况,你怎样看待此轮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
厉以宁:首先,数字我没有特别多的研究,不好评论。的确,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依赖刺激经济的政策,刺激政策总要有退出时间。但是,我认为退出机制需要防止急转弯,急转弯会出问题的。
根据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验,急转弯至少产生以下几个问题:当时海南、广西北海出现了大批烂尾楼,造成了大批资产损失;第二,由于三角债的存在,资金链一断裂,相互拖欠的情况就会出现,政府必须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再注资进入,费时且易出现经济纠纷;第三,出现银行不良债务的增加,最后采取把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的政策,成立了几个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后来出现了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现象。所以,现在制定政策时,要汲取当时的经验。
《21世纪》:对于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下降的问题,你怎么看?
厉以宁:这个问题的确值得关注。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这三个环节着手给予改进。 初次分配中需要做三方面的事情:首先最低工资标准要不断提高,因为物价在上涨,最低工资不提高的话,当然劳动收入占比就小了;第二,农产品(000061,股吧)收购价格要逐步提高,在农村现在种粮食是最不赚钱的,没人愿意种粮食,所以收购价格要逐步提高;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农业产业化,要使农民从产业链的延伸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这三点是属于初次分配范畴的。
再分配中,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对于贫困户、灾民的救济,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扶贫的项目数、力度要有所增加;第二,运用税收调节,个人所得税方面,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或者不仅仅在于提高个税起征点,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家庭的负担和家庭的收入来征税。因为一个单身的劳动者,与一个老婆没工作还有一个孩子的,两者的负担是不一样的;另外,现在是要考虑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的时候了。
第三次分配中,税后收入中凡是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应该制定免税的措施,鼓励更多的人把自己的财产和收入用于公益事业,这在国外很普遍,但目前国内仍是空白。
《21世纪》:近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直广受关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在19日发表谈话中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你怎么看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厉以宁: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人民币升值有国际压力,也有国内压力。前者是外国政府根据自身利益来对中国政府施压,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中国的汇率如何确定,不在于外国的压力。而后者,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害处,可能比升值本身还大。我个人认为,因受压力而升值不可取,大步升值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会对经济造成振动太大。小步升值,未尝不可。如何操作,就是把有管理的汇率浮动上限和下限各放宽一点,然后让汇率在这个区间自由摆动,这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什么时候做,我觉得中央要根据情况来定。
有些民营企业家很怕这一点。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国际竞争的压力是一直存在的,民营企业应该认识到,以后单纯靠人民币低汇率来扩大产品销路,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接近尾声了。这就迫使民营企业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打开国际市场。兵法上说了,“置之死地而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