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一年度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中国社科院发布了对“中产阶层”的调研结果。不少人看到之后对相关数据大加质疑,说自己的收入“被平均”、“被增长”了。
今天的社会日益多元化,对于同一个统计数据,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利益出发,表明不同的观感、看法,十分正常。对于收入增长的问题,确实现在有不少人觉得自己的荷包没有别人的满,增长也不明显,“跑不过刘翔,更跑不过CPI”,尤其是不少被列入所谓“中产阶层”的人,面对房价等各种压力,只能以“夹心层”、“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等说法自我解嘲。
“被平均”、“被增长”的抱怨,折射着人们承受的社会现实压力,值得关切。不过,如果拿部分人的“被增长”感觉来判断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多少有以偏概全之嫌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大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后顾之忧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即便那些感觉自己很脆弱的“中产”,恐怕也必须承认自己的实际收入并不低,并且一直在保持增长。物价上涨、生活压力等情况的存在,不能否定收入增长这一客观情况。
“被增长”的感受赢得共鸣,恐怕还来自于贫富差距拉大、收入悬殊的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现在的分配秩序还不够规范,公平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再加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一些怀念“大锅饭”时代的声音近来甚至在社会上抬头。这种“怀旧”或许反映了对分配现实的不满,却无助于解决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改革的初衷,就是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不同行业、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有一定差别,对于提升经济活力、促进社会进步,实有必要。当然,对于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予以妥善解决。
对于统计工作来说,“被增长”显然是对数据的质疑和排斥。国家统计局一位领导就曾表示,“被增长”反映了统计制度的一些缺陷,比如统计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劳动者,只发布平均数也忽略了差异性。社科院有关人士也解释说,“中产阶层”主要根据职业来界定,不等于中等收入。可见,随着人们对统计数字越来越重视,统计部门更需要科学严谨的工作,只有数据真正契合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感受,人们的怨言才会减少。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往往会得出不同判断。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确实目前急需从制度上加以健全和改进,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掩盖成就,不能因为存在一些不足就以偏概全,更不应放任消极情绪滋长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