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

李宁:“我不是一个标准的商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1 11:03:57    浏览次数:5155    评论:0
“回到广西,那里几乎是倾城出动,”他说,“我坐在一个敞棚车里,到处都是欢呼的人群。我很享受,觉得人生不可能再有第二次了。”

    4年之后,在汉城奥运会上,李宁从吊环上掉了下来。此后,他不再画画。国人对于李宁兵败的反应,“让人有点缓不过来”。李宁从吊环、鞍马上摔下来以后的一笑,使得他从“英雄”成为了“罪人”,有人甚至给李宁邮寄去了“上吊的绳子”和“子弹”。

    “我喜欢笑,”李宁后来说,“这是一种性格和态度。”但那个年代的中国刚刚从封闭状态解脱,到处充满了急需扬眉吐气的渴望,“人们需要冠军,不需要体育。”

    “当时,我原本最有可能去做总教练或者选择当官,”他回忆道,“但我一生气,一拍屁股就走了。”李宁选择的道路是经商。在体育界,算是开了先河。“先画钱,再画画吧。”他留下一句话。

    李宁转而加盟健力宝,去创办“李宁”牌服装。劝动李宁投身商海的,是他的忘年交李经纬,后者当时任广东健力宝总裁。

    “那时候,我特别崇拜他。”李宁说,“当运动员时,我从来没有穿过中国品牌的衣服,想法很简单,也不知道最终会如何,”而李经纬觉得“李宁年轻、聪明、人品好”,他对李宁的态度,就是“把他扔在游泳池里,让他自己去学。我只是在岸上看,做救生员,不行的时候,再伸手拉一把。然后我再放开,再看。几次下来,李宁就会游得比我好,超过我。”

    最初裂变的感觉,全都是一些细节。“我们做运动员的时候,很特殊,”李宁记得,“任何东西,国家都给你想好了。”等要全靠自己的时候,“我不知道证书怎么办,项目书怎么写,当时也没有中介。”

    “体育竞赛,有一个规则提前告诉你,在一刹那你完成了,就结束了。”初入商海的李宁感觉,“做生意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第一次订货会,没有人买李宁的产品。“我只好自己想办法推广,为了区别于传统的销售,渐渐地就把专卖店体系建立起来了。”

    打开局面的第一仗,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李宁找到熟悉的国家体委官员,用爱国热情说服他们放弃了300万美元的外国公司赞助,选择只能拿出250万元人民币的李宁。

    1990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李宁作为运动员代表,身穿雪白的“李宁”运动服,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手里接过了亚运圣火火种。取圣火这种形式当时在国内非常少有,这个带给人神圣感的时刻通过电视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至今,很多人都能回忆起当年在世界屋脊上的一幕。

    整个亚运圣火的传递过程,有2亿人直接参与,25亿中外观众从媒体中知道了健力宝和“李宁”。火炬传递到天安门,通过电视台,人们发现,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上穿的都是“李宁”服装。

    亚运会结束以后,“李宁”服装一夜之间在中国风行。亚运会闭幕的当月,“李宁”就收到了价值1500万元的订货单。接下来的广岛亚运会和第25届奥运会,直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运动员领奖时,再也没穿过其他体育品牌的衣服。

    “我不是一个标准的商人”

    “扑通”一声,李宁掉到了水里。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94DB01E017769297186BF.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