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鲜为人知的镜头,来自李宁主演的香港电影《七金刚》,拍摄时间是1993年。那时已是“李宁”的黄金年,在上海中百一店和华联商厦的李宁鞋专柜,每天零售额达上万元;在锦州一个小小的地级市,一月竟卖出了70多万元的李宁鞋。幸亏《七金刚》这部电影市场暗淡,最后才彻底成全了这位“体操王子”走上经商之路。
“做商业,你总是在猜别人要出什么招。”现在的李宁早已加入中国“亿万富翁俱乐部”。此时,“李宁”牌与耐克、阿迪达斯的交战,也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时的他回头看才发现:“当年从事体育的时候,人不用出招。别人去哪里和你没有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你怎么面对困难。”
2010年,“李宁”牌正好创建20年。在2009年财报中,“李宁”戏剧化地超过了对手阿迪达斯,“李宁”牌运动服饰2009年销售收入为83.87亿元人民币,增长25.4%。但李宁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商人。“我对于交易和成本都不敏感,我只是目标很明确,然后就一个劲往那走。而这是我在做运动员时,得到最多的训练。”
“他并不善长做生意,但很会用人。”
李宁以前的老搭档、公司第二任总经理陈义红这样评价。
1993年,随着陈义红和天津梅花厂厂长李纪铎、大华衬衫厂副厂长张向都等一批专业管理人员的进入,李宁开始淡出。那一年,很长一段时间李宁就呆在香港拍电影、拍电视剧。“做公司,我不喜欢什么都是自己往前冲,到时候你完了,企业也完了。”
1997年,李宁公司遇到了第一个瓶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李宁公司勉强完成了6.8亿元销售额。为渡过难关,李宁公司被迫缩减了生产计划、打折出售库存积压商品。当年7月,李宁正式把总经理位置让给了陈义红,自己做董事长,去北京大学读书深造,进一步淡出公司日常管理。
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李宁,开始操心股权改造和成为公众公司的问题,他把在北大学到的知识都用在了上面。“李宁和投行顾问们一起设计薪酬机制、激励机制。他都是亲自在计算机上用电子表格设计机制,你能想象一个从小翻跟头的孩子这样吗?”李宁的老师、独立董事王亚非说。
“他是一个很好的创业者,热爱体育,有长远的战略想法,比较大度透明。”2003年投资李宁公司的鼎辉国际董事长吴尚志这样评价。
多年后,李宁选择定居香港,他经常在高尔夫球场遇见李嘉诚。有一次,他甚至在媒体上公开说:“我是香港人。”而对大多数员工来说,董事长李宁则是一个神秘人物;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公司年会上,普通员工才看得见他。公司内部有一个散播很广的趣闻:三年前,当这个中年人走入自己的公司时,却被前台小姐拦住了。“我就在这里上班。”这位昔日的中国体操王子不得不认真地解释。
“把红旗插到了耐克的后院”
2008年后,类似的趣闻不会再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