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之下,国际制药公司纷纷实行外包策略,将研发业务中的部分项目委托给专业的CRO企业完成,CRO凭借专业高效的“定制创新”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控制预算并加速新药上市时间。这个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临床和前临床阶段,前者包括4个不同的临床试验,均与人体相关;后者可分为化合物研究与临床前动物实验,均在实验室完成,整个产业链的主要价值集中在临床外包。据波士顿一家咨询公司统计,1994年制药公司外包的药物研发费用占总研发费用的4%,2000年即涨至20%。
医药研发外包模式在全球逐渐萌发之际,李革注意到国内每年毕业的大量化学专业本科生只要经过合适的培训就是做研发外包的极好人才,制药业研发成本中人力成本占据相当比例,而中国的薪水仅为美国同行1/10。
“2000年那会,学合成化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李革向《商务周刊》回忆到。于是,已在美国有过创业经历的李革决定回国创业,并选择做CRO。
由于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李革等海归派管理团队拥有核心技术,了解海外标准,药明康德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外包的首选对象。药明康德成立后,合同金额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早在2005年其赢利收入已经是初创时的100倍。而根据近日公布的年报,药明康德2009年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达到2.7亿美元。
在规模增长的同时,药明康德逐步尝试构建一体化服务。2003年药明康德开始提供工艺研发服务,陆续增加了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制剂、药理、毒理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到2007年上市前夕,全球前20强的跨国制药企业均成为其客户。
但此时,国内却没有一家制药企业进入药明康德的客户名单。中国制药业是典型的二元市场格局。经过国企改制和入世时的整合,数千家国内制药厂主要依靠价格战和少量的品牌因素从事仿制药的生产、销售;20多家外资企业则通过入世后加速引进的新药基本把持了高端用药市场,并且开始在中国进行新药的全流程研发。
境外则是另一番风景,被药物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之低逼得发疯的制药公司们2007年完成了180例收购。而这一年,中国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尚在筹备阶段,药明康德与国内的联系也就是“买点儿原料药”。
药明康德这一年的大变化是8月9日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因其研发优势和发展前景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每股最终发售定价超出招股价,以每股14美元的股价融资近1.85亿美元。此时的药明康德拥有上千名化学家,包括全球主要制药巨头在内的超过80个客户,底气十足的李革试图进入药明康德尚不具备的大分子药物(生物制药)领域,完善产业链布局。
由收购到被收购上市使得药明康德手里有了充沛的资金,李革考虑通过收购的方式推动公司的快速成长。“因为自己建立起一体化服务的能力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李革解释到。
经过半年左右的寻找,2008年1月31日,药明康德以超过1.6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服务供应商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的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