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透视 » 正文

药明康德提问:中国“新药创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09 14:05:09    浏览次数:135    评论:0

    记者还了解到,服务对象偏向于国内药企的CRO企业万全科技近日亦将有所动作。其内部人士告诉《商务周刊》,万全或将与年营收超过20亿美金的全球CRO领头羊昆泰公司(Quintiles)建立合资公司。

    尽管跨国巨头们基于全球资源整合的考虑对中国CRO企业频频出手,但这似乎与中国新药研制的崛起大计没有关系。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一位曾经在药明康德工作过一年多的老师告诉《商务周刊》,药明康德这样的海归背景企业始终没有“内单”,跟中国人没什么关系,对中国的新药研发没有重大影响。

    他开玩笑说:“药明康德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化学毕业生的工资提高了。”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制药企业在新药研发上动力不足。数据显示,国内大型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仍普遍占营收的比例不足2%,他们大多从事仿制药的生产,最多从高校、科研院所购买一些成果。目前国内客户占营收比重最高的CRO企业是凯维斯,但也不足3%。李革也证实,国内业界与药明康德的关系仅限于用他们的设备做一些测试数据的工作,或者分离中药的化学成分。

    这也可能恰恰说明药明康德为何背靠中国这个庞大新兴市场却必须在国际市场拼杀直至把自己卖掉,用谢燕彬的话来讲,“国内是养不了大鱼的,药明康德要发展必须要走出去”。

    查尔斯河的客户之一,康龙化成公司资深营运副总裁黄嫦芬也向《商务周刊》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路(CRO)已经建好了,却没有中国企业在上面跑。

    “我们用不起。”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李中军向《商务周刊》解释为什么“路上没人跑”。李中军是北大药学院承担新药研发任务的老师之一。两年前,他曾经以为不用再为资金问题操心。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2008年8月,卫生部发布“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申报指南,称“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支持新药研制和构建高水平的技术平台,拟用3年时间建立8—10个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完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预算投入66亿元人民币。北大药学院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阶段中,申请到了约1.2亿元人民币的课题经费。

    “现在‘十一五’都快结束了,只拨付了1/7,也没有后续的拨付计划,学校只好先垫着。”李中军说,“大家这几年开始说我们新药研发的春天来了,我觉得有点慢。”

    这位北大教授有些无奈地说:“过去我们没有新药也不能说是国家重视不够,只是老在口头上讲。”

    北大药学院所遭遇的资金不到位并非孤例。据记者所知,截至2009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一共部署995个课题,中央财政共安排投入56.40亿元,已拨付的只有16.71亿元,这些钱摊到近千个课题项目头上,与国外公司动辄10亿美元级别的新药研发投入相比,确实有些像“撒胡椒面”。在今年两会上,即有医药界的人大代表对单个项目百万级的经费感到不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技术总师桑国卫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的担忧:“跨国医药公司纷纷进入中国,收购新药研发成果、争夺优秀人才,我国新药研发和制药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专家们为“领头羊被外资斩首”忧心忡忡,作为业内最前沿的探路者,李革不太愿意评价中国新药研发的状况,他认为做最重要。“我们参与新药研发过程多了,就能逐渐培养很多能力,到头来我们就可以为中国的新药研发服务。”对于未来,他并不过分担忧。

     

 
关键词: 新药创制,创新制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9C5CF44B154092EDA8C4C.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