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上涨引通胀:
动力应来自市场而非政府
《华夏时报》:如何提高劳动在城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李实: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不仅要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还要提高农民收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农民收入有比较大幅度的增加。过去五年当中,农民平均收入增长率大概接近8%,属于比较高的增长率,但这主要来自于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这部分年均增长率在过去五年中大约是16%,非常之高。这样,一方面,农民收入需要有更快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依靠外出打工将带来经济结构的转变,那就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又会使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再次下降。因为农民工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所用的资本比例较低,而外出打工则必须和企业资本相结合才能创造社会价值。这样就提高了资本比例,带来资本收益的增加。
因此,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能简单地盯住收入分配。
《华夏时报》:也就是说光靠提高点工资解决不了问题?
李实:目前这个转型时期,农村还有一定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在转移出去的过程中就会带来劳动报酬的下降。虽然劳动报酬总量增长,但比例在下降。
《华夏时报》:工资上涨的同时会怎样影响正常的通胀率和导致经济过热?
李实:如果政府采取干预工资的政策,如果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企业可能会咬咬牙提高工资,但会将其纳入成本转移到产品上去。如此一来,工资上涨可能会推动社会商品价格上涨,带来一定通胀压力。关键问题要看工资上涨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
《华夏时报》:如何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构建一种机制,让各个利益主体相对平等地参与要素报酬的协商?
李实:一般而言,这需要依赖企业内部比较协调的劳资关系的建立。
《华夏时报》:从现实来看,很多制度的建立或改革往往会遇到来自利益集团的很多阻力,你认为政府应如何在利益集团和其他社会阶层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李实:这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对政府本身性质判断的问题。政府究竟代表谁的利益?或者,政府本身是不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问题分析起来比较复杂。但从国内政府本身所表明的愿望来看,是希望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这样一个政府,应该不会受到个别利益集团的制约,其实行的各种政策,长远的发展战略,是应该适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的。这应是一个很基本的判断。但国内政府各部门工作追求目标与利益差别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应大于外部利益集团的影响。
李实: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内从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的著名学者。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劳动研究所(IZA)研究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署、国家发改委等机构的项目专家。曾获联合国人类发展奖、孙冶方经济学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