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QQ的师父,被徒弟打得一败涂地。但诱人的中国市场,一直使它不忍离去。它也一直在谋划,如何才能卷土重来。
2010年4月28日,一则消息勾起了很多中国人对ICQ的回忆。
这则消息是,美国在线公司由于财务问题,以1.87亿美元的价格把它掌控的ICQ公司“贱卖”给了俄罗斯网络巨头DST.参与竞购的腾讯空手而归。
ICQ?很多人已经把它淡忘了。
它是1996年成立于以色列的即时通讯公司,其业务一度在中国风行。不过,那个叫做马化腾的腾讯创始人,模仿它做了一款本地化的中文软件,取名“OICQ”,即“OpenICQ(打开ICQ)的意思”,后来改称“QQ”。
故事后来的发展十分简单,徒弟QQ打败了师父ICQ,师父的大名似乎从中国消失了。
不过,如果问这个失败者是否对中国市场还有兴趣,过去几年,都有个强烈的意愿从以色列特拉维夫传来,是。
杨海峰,《通信世界》主编,2009年受邀访问ICQ公司。在特拉维夫的高科技园区,他见到了集团副总裁、媒体总监。“他们看好中国市场,希望通过和中国公司合作的形式重返中国,一直在寻找和接触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
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门户网站、电信运营商或者搜索引擎公司都是他们的潜在合作对象。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研究中国的市场动向。”
被挫败的师父
在天涯论坛上,一个ID为“剑眉入鬓”的网友发了这样一个帖子,“谁还记得ICQ?”
他说:“我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使用ICQ的了,反正同事教我玩的,白天在公司就玩这个,晚上回去就进聊天室。那个时候,我这里,没有QQ的份。”
这是ICQ在中国的光辉岁月,杨海峰也有同感。计算机专业的他,在大学时代捕捉着每个数字化的流行符号,同学们经常在电话那头询问,你有ICQ吗?
杨海峰曾有个五位数的ICQ号码,在ICQ风头正健的1996年到1998年,这是时髦的象征。
成立于1996年的以色列公司Mirabilis是孕育ICQ的母体,在拉丁文中,是神奇的意思。这本来就是几个以色列年轻人神奇的创造,他们聚会时,突发奇想,能不能开发一种使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交流的软件?后来,他们成功了,为新软件命名为ICQ,即“ISEEKYOU(我找你)”的意思。
ICQ的诞生让互联网再次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也宣告了即时通讯领域市场的兴起。
ICQ坠地后,其用户快速增长,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由于前景美好,技术又不太复杂,所以同类软件迅速跟进。很快,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推出本土的IM(即时通讯)软件,来抢夺市场。
此时正赶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