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田立:债券评级究竟谁说了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09 14:11:30    浏览次数:294    评论:0

  也正因如此,从狭义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来讲,其他市场参与者再去开发一套能与三巨头相媲美的评级方法并不划算,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一方面,大家齐骂三巨头行为有诈;另一方面,却又没人愿意从方法的角度验证众人普遍怀疑的狡诈,最终在骂声中接受三巨头的结论。

  因此我倒觉得,你要是真信不着美国人,那就自己设立评级公司,用你自己开发的科学方法影响市场(或至少发出自己的声音),大浪淘沙,物竞天择,只要你的方法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就不怕不被市场认可。到那时何愁被人愚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些问题是必须面对的,比如市场中立性的问题、评价客观性的问题,甚至还包括成本的问题等等,但这些都只是细枝末节。还是那句话:方法的科学性才是根本。

  如果说像穆迪、标普那样开发全新模型是件难度较大的事,因而不易“模仿”的话,那么惠誉的方法倒更有可能被“模仿”,而且还更便于市场操作。前面说过,惠誉的做法是将被评级债券用市场现有工具复制,然后根据这些复制工具的市场信息来判断复制组合的效果。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模仿主要有两点:一是复制可难可易,太过复杂的复制做不来,一般简单的复制总可以大致相当。就像做饭,按照菜谱我也能做出一道水煮鱼来,虽然味道可能不及名厨大师,但大致的味道总是相近的,因此不去品尝名家菜肴,我也能大致知道某一道菜的风格是否适合我;二是复制可以从多重角度判断评级结果,你有你的复制组合,我也可以有我的,你用美国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复制,我可以用美国以外的市场工具来得到完全相同的目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不在方法上受制于三巨头,在内容上也能做得到。

  不仅如此,复制的方法更大的好处在于,当我们不相信三巨头的评级结果,而评级结果又被相当一部分市场参与者所接受时,我们便可以复制评级债券,通过做多或者做空的方式来套利(当然,前提是三巨头给出的结果确实是错的),因此,无论美国人怎么兴风作浪,我总可以立于不败,到那时,我甚至连争论都不争论了,只要方法正确,何惧你什么权威性?心平气和间便可化解因评级不佳而引起的某种债券发行困难。这种做法,对于眼下那些被降了级的主权债券国来说应该尤为有效。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

 
关键词: 隐含变量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B661850115703846A185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