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600212受邀参加了华夏收藏网第31期名人访谈栏目,作为特邀嘉宾他精彩地阐述了如何衡量明清瓷器的价值。这次讲解令很多藏友对明清瓷器的价值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经过整理以后,接下来为大家回顾一下当晚精彩部分:
在没有4C这个概念的时候,钻石的价值是很乱的,因为它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依据。直到现在,4C标准的完善和1978年Martin Rapaport的RAP出现后,钻石才有了非常详细和准确的价值评判依据。人们只需要说出钻石的各个量化的参数就能得知它的真实价值。
所以,我在想一个问题,中国艺术品,尤其是明清瓷器,是否也有一些不为人们所察觉的一些量化的参数,而这些参数,是否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其明清瓷器本身的真实的市场价值。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在清宫内务府的档案中,我们不难找到大量的关于瓷器烧造的信息,其中包括了非常详细的关于瓷器的烧造数量和烧造的成本。显而易见的是,普通的杯、盘、碗的烧造数量和成本是最低的,一些尺寸大、烧造工艺复杂的瓷器,其烧造成功率低,烧造的成本极昂贵。所以古玩行里有句老话:不玩趴件,要玩立件。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你如果要和我提起成化鸡缸杯之类的名品来反驳我的观点,我不想也不需要去辩解,我不喜欢和钻牛角尖的人去辩论。
古玩行里还有一句老话:磕三冲七,残不缺肉十分之一。我问行里的老人,瓷片的价值呢,老人不屑的回了我一句:瓷片?一文不值。临了再回了一句给我:哪凉快哪呆着去。
从最初的清宫内务府对于瓷器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来看,任何瓷器它都有它原始的价值评判依据,大体上是由尺寸的大小、烧造的工艺、成品率等因素来决定。即便到了现在,对于明清瓷器的价值判断,在业内也是有最基本最直接的标准:品相。同一件物品,不同的品相就有不同的价格评判参考依据。所以说,明清瓷器其实是应当有衡量价值的量化的标准,只是这些量化的标准尚未完善和确立。
我想把这些标准都找出来,把它们详细的归类,更具体,更量化,以此作为准确衡量明清瓷器价值的依据,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