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仅15只收益跑赢CPI
假设去年7月4日,如果我们用10万元买股票型基金,情况又如何呢?
据“天下基金”网站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以去年7月4日为起点,截至2008年7月4日,在316只开放式基金里面,有收益的基金仅有46只,最高年收益为华夏大盘基金15.35%最低的为兴业趋势基金0.10% (不含申购费用)。也就是说去年这时候投入10万元买华夏大盘基金,到7月4日也只可以拿到(10万元+10万元×15.35%)元。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收益最高的一只股票型基金。数据显示,如今大部分股票型开放式基金都出现了亏损,从去年7月4日到今年7月4日,年亏损最高的达到32.73%。记者统计后发现,一年下来,能跑赢CPI的开放式基金屈指可数,仅有15只。
相关阅读:理性面对基金理财 赚钱的概率依然大
基金滞销暗示市场见底?
每一轮上涨行情无不是在市场低迷和绝望中产生的,所以,现在市场流行一种说法,基金滞销是市场见底的一个特征。是不是到了该买基金的时候了呢?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不管是1999年1047点开始的市场回暖,还是2003年11月份1307点股市触底反弹,抑或是2005年6月从998点展开绝地反击,每一轮上涨行情无不是在市场低迷和绝望中产生的。
许多媒体分析说,基金滞销既是行情低迷的一个表象,更是市场进入阶段性底部区域的征兆。实际上,现在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
银河基金市场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好的发行时机,往往不是好的投资时机,而市场低迷期间发行的新基金往往迎来建仓的好时机。投资者应该辨证地看待新基金发行。"基金卖不动了,市场也见底了",从某方面来说反应的是一个心理问题,当基金卖不动的时候,往往是市场的低迷期,投资者都会避开市场,而这是正好是投资买进的好时机,给新基金的建仓带来便利,也为其将来业绩的提升埋下了伏笔,待人气慢慢聚集起来,市场又会开始走好,业绩自然回暖。
不过,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对此持不同看法。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基金滞销能说明市场行情不好,但与是不是底部关系并不大。从他的经验看,只要股市一回暖,基金的销售马上就能转好,哪怕只是暂时性的回暖。他认为,中国基金业发展一共才十年,之前的数据并不足以说明"基金滞销就是市场见底"。
市场的走势印证了任瞳等基金分析师的看法。6月10日,股市再次大跌,上证指数当天跌去7.73%,收于3072点。当天,易方达深100指数等交易型基金甚至差点跌停。6月12日,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甚至冲击2900点。试想一下,如果之前就买入,那抄底岂不是抄在了半山腰?
不过,本刊特约理财师认为,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受到大影响的情况下,尽管出现了地震灾难等影响因素,在低点投资基金仍然是安全的。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也认为,基金可作战略性持有。他说,不少机构并不看好短期内的后市,期望大涨的可能性不大,基金投资人如果准备长期持有,可以在这个时候买入。(投资与理财)
跟着名人学买基:抓冠军相的基金获冠军收益
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买到最明星的基金,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了怎样的投资习惯和投资理念。就像2006年基金赚钱效应疯狂的一年中,绝大部分的股票型基金收益翻番,但是有多少投资者审阅自己一年收益的时候,能够告慰自己:我分享了这一年牛市的成果。
很多人,可能是2003年、2004年就开始当基民,因为生不逢时,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当了“套中人”。好不容易等到基金净值浮上1元面值,就开始赶忙落袋为安,快快逃离这曾经的“陷阱”;也有很多新基民,在20%的短期收益迅速实现之后就飞快地选择了离场,尽管事后证明他只分享了五分之一不到的成果。换而言之,即便你抓住了一只最具冠军相的基金,能不能获得冠军收益,这更加取决于你持有怎样的投资理念。这里摘取几位闻名于世的投资大师经典言论,让大家一起领会什么样的投资习惯和理念才是正确。
■ 彼得·林奇: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彼得·林奇这句话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投资,同样包括基金。挑选基金跟买大白菜不一样,我们需要有很多指标来衡量到底什么样的基金值得投资。如果你是购买基金,至少要先知道这只基金的类型,股票型、债券型或者配置型?这个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如何?打算持有多长时间?你的预期收益为多少?能承受的损失有多大……这些问题并不复杂,甚至花不了你10分钟的时间。
■ 吉姆·罗杰斯: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发生。
在“泡沫论”出炉之后,现在市场上很多人把罗杰斯当成“大嘴罗”,但这不影响他上述名言的含金量。这其实点出了基金投资的真谛。基金和股票不同,后者长期持有或者波段操作可能都能造就投资大师,但如果选择一只表现持续良好的基金,有一个方式则能让你获利更多,就是持有、持有、再持有。除非宏观经济发生逆转、政治层面出现动荡等大环境的质变,那么长期持有一只绩优基金,不必日日为它操心,你的财富总会稳步递增。
■ 沃伦·巴菲特: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以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成果征服了全世界,巴菲特几乎是所有投资界人士必须仰视的一个榜样。可口可乐、伯克希尔等等这些经典的成功投资案例,都打上了巴菲特的烙印,因为他毕生坚守“精选”原则,以每年23.5%的投资收益创造了投资史上的奇迹。
同样的意思,巴菲特还有另一种表述:“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知道多少,而是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自己不懂什么。”在他看来,财富的损失比赚钱更值得我们重视,而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及投资领域的风险状况,则更为值得重视。
尽管财富增长幅度无人能与他比肩,巴菲特仍然会斩钉截铁告诉你必须遵守三条投资法则: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巴菲特还有一句名言值得一记,“不买指数基金是你的错”。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度报告中写道:“成本低廉的指数基金也许是过去35年最能帮投资者赚钱的工具,但是大多数投资者却经历着从高峰到谷底的心理路程,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既省力又省钱的指数基金,其投资业绩要么非常普通,要么非常糟糕。”在国外,共同基金的发展历史确实已经证明,普通的基金要打败指数非常困难,这一点却是指数基金的强项。
从去年以来的A股牛市行情中,指数基金的表现已向我们证明了一切。
■ 乔治·索罗斯: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
索罗斯是和巴菲特风格迥然的“金融大鳄”,从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同行望尘莫及。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他所扮演的重要推手角色更令其知名度遍及全球。
毫无疑问,索罗斯是一个敢于承担风险的投资人,否则他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不会选择与政府博弈的方式来赢取胜利。他还一向认为,一旦准确判断对了市场形势,就该大举杀入。尽管如此,索罗斯还是要告诫我们:就算要承担风险,也不能不给自己留有余地。换作我们这样普通的投资者,可以这样理解,至少买基金的时候我们用的是闲钱,一时的亏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计。
■ 伯妮斯·科恩:始终遵守你自己的投资计划的规则,这将加强良好的自我控制!
科恩是英国目前名气最大的一个个人投资者。从1990年起,她运用自己的“股市快速获利法”使自己的财富连年稳健持续增长,投资收益远远超过了他人与基金专家。
科恩在1990年时还只是个初入股市的新人,根本谈不上有一点股市投资的训练和经验。这一点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无疑是很振奋的消息,至少榜样不是离得太远。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够学到她对计划的执行力度,这是投资成败的关键要素。至少我们不能在股市上涨的时候坚定了长期投资的信念,而一旦出现回调,就立马开始减仓,做个投机分子。(2007年02月15日 14:38 新闻晨报 艾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