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近年来的经贸合作积极向好,贸易量增长迅速,不过近期关于印度相关部门将包括数家中国企业在内的26家海外电信设备供应商列入“黑名单”的消息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此前,中国电(600795,股吧)信设备出口印度受阻的消息在印度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印度一位劝说政府相关部门放宽对中国电信设备限制的政府部长,差点因此而丢掉乌纱帽。
印度有关部门对中国电信设备等高科技企业的“围追堵截”,已经成为中印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独特现象。2009年9月印度《经济时报》就曾报道过这样一则令世界震惊的消息,印度电信部于2009年8月28日曾突然召集印度主要移动运营商开会,在此次会议上,印度政府要求运营商不要在印度20个比较敏感的州(沿海和边境地区)使用中国制造的电信设备,理由是中国产电信设备可能会危害到印度的“国防安全”。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对中国产品和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早非一日之功,而且也不仅仅限于电信设备领域。根据中国驻印度商务使馆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对华反倾销方面,印度2008年新调查立案数量就创出了历史新高,达到15起、涉案金额高达16.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0倍,这个数字接近印度1977年至2007年总计14年累计对我国发起的108起调查涉案金额的2倍。涉案金额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印度对华频繁发动贸易保护行动的显著特征。
从一系列的公开信息可见,中国电信设备企业在印度的遭遇,或许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因素。从特征来看,印度对来自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排斥不可能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因为印度国内在这方面还不足以对中国的产品优势构成半点竞争力,价廉物美的产品对印度电信运营商降低成本有利。非经济因素在背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出现这种反市场经济行为的惟一合理解释。
至于在一些传统产品的进出口领域,因印度本土自身拥有类似产业且相对中国产品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印度对此的保护主义行为则更甚。以去年9月的“中国产玩具风波”为例,印度东南部清奈海关以违反进口规定为由,没收了45个货柜的中国制玩具,印度海关局对此的解释居然是“没收的中国玩具缺乏商品包装声明,还缺少印度标准局认可的实验室检验合格证明”。实际上,这不过是印度政府防范廉价进口玩具商品打击本土相关企业的一个配套性变相举措而已。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戒备,另外一方面是自利,才结出了印度对华采取异乎寻常猛烈贸易保护主义的“怪瓜”。笔者以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开放、而不是闭关锁国把头埋进沙子里实行“鸵鸟战术”,是任何新兴经济体能够宽容崛起并逐渐成为世界第一阵营的关键。不过在这个方面,印度似乎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