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朱四倍:财政透明度300年才能及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3 10:47:58    浏览次数:112    评论:0
导读

  21.71分和21.87分,这是全国31个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近两年的平均得分。“一年增长了0.16分,按

  21.71分和21.87分,这是全国31个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近两年的平均得分。“一年增长了0.16分,按照这个速度,每一百年能增长16分,要等到300年后我国的财政透明度才有望及格。”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说。

  300年,这个结果真是吓人一跳!从此前的报道来看,上述财政透明度采用的是低要求的评分标准,离国际规范相差很大,但即使这样,各地得分还是很低。

  这个惊人的现实,反映了行政机关在透明度面前的真正差距,隐藏其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公开、内容、形式往往由有关部门自身决定,没有考虑公众需要,缺乏有效的法制监督,更缺乏相应问责机制。

  公共预算是政府的收支计划,是政府全部活动信息的记录。它本质是代理人(政府)向委托人(公众)汇报其工作情况的最重要文件。可以说,公众知晓预算就是知晓政府,预算公开透明就是政府公开透明。“财政透明度”300年才能及格,隐藏其中的官意和民意之间的差距何其大!如此低的“财政透明度”表明,当下的公共预算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公共预算意味着公众应参与和监督整个预算过程,而预算信息的公开是大前提,否则监督就是一句空话。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官僚们总倾向于通过简化财政信息来掩盖低效的行政行为。如果不公开当前的财政支出及其政策后果,很容易让选民产生财政幻觉,对大量的财政浪费一无所知。

  公共预算不仅仅是政府财政收支数字,更是现代社会中建立一个责任政府的关键所在。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很有可能成为不负责任的政府。预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只有看得见,人民才有可能对它进行监督。在这个意义上,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正因为如此,300年后才能及格的“财政透明度”,是一个怪胎,需要着力消除之。

  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民主的政府,而民主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该对人民负责,它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政府的各项制度及信息对人民公开,保持透明。早在数百年前,西方学者就梦想着把政府变成“玻璃缸里的金鱼”。假如政府行政能如金鱼缸一样清澈透明,让缸外人——公众看得见、看得清,将是社会之福。但是,300年后才能及格的“财政透明度”,让人失望,更让人焦虑。

 
关键词: 财政透明度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C089E5FC18331EF1C3AFC.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