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权限能够左右执政党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日本频繁地更换了16位首相,却没有发生政治的空白,这仿佛表明首相的作用并不重要,事实上日本的首相既是政党的形象代言人,更是巨大权力的拥有者。能否充分行使这一职权,不仅与首相任期的长短有关,而且与执政党的盛衰密切关联。
鸠山连同小泽这两位具有“金钱和政治”问题的民主党核心人物的辞职,使民主党重新树立清廉的形象有了可能。而由一直在选民中具有清廉形象的菅直人接替鸠山,重任代表更是顺理成章。但是,要真正地重新树立清廉的民主党形象,还需要看菅直人的工作能力和政治手腕。
由于在野党时代的民主党获得的国家经济信息十分有限,以致民主党认为自民党政府存在太多的浪费。民主党认为消除这些浪费,就能拨出对有儿童的家庭和农户的补助,从而刺激消费,振兴经济。但是,民主党夺取政权之后发现,自民党政府的浪费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多,而民主党所提出的各项“糖水”政策也就是得不到充分的财政支持。政府除了发行国债之外,提高消费税率就成了最大的财政收入的方法。但是,由于鸠山冻结了在任期内提高消费税率的可能,封杀了执政党内有关提高消费税率的言论,所以执政党只能从增发国债中寻找财源,鸠山政府在提出的第一份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超过税收,创下了二战后的新记录。但是,在鸠山辞去首相的第二天,菅直人就在竞选的记者招待会上发出了对有关消费税率讨论解禁的暗示。同样是民主党出身的首相,也可以走相反的道路。
在日本的决策机制中常常强调全场一致。为了达到全场一致,往往需要实现艰苦的说服,然而,这种全场一致基本上都是围绕决策者的思路进行的,其他人基本上处于如何能交换到更有利的条件地位。事实上,日本首相拥有足够大的权限,如果首相不自行辞职的话,能够使其下台的似乎只有任期的限制。而其他想撼动首相地位的举动只能是徒劳而归。在在野党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时,即便执政党的议员是希望首相下台但也不会投赞成票。因为不信任案通过之后,首相一般不会辞职,而是会祭出传家的宝刀:解散议会,进行大选。而这样的大选通常对执政党并不有利,由于担心自身可能落选,所以投赞成票的造反的议员不会很多。这样拥有极大权限的首相实际上也就是很多政策的推行者。眼看着具有“反美基因”的鸠山被迫辞职的继任者菅直人是不会忽视个中滋味的,所以,民主党的新首相必定会调整对华政策的,他有足够的动机来实施这种调整,也有足够的权力来保证调整的实施。
种种迹象表明菅直人一直作好了接班上台的准备,而且他的目标是长期政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必定会推出相关政策。修复与美国的关系必然是其中的主要措施,而对华政策也必然立足于日美关系的基轴之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