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闻薄熙来放着中央副总理不当,主动请缨来渝展示他的雄才大略,现人们愈发理解他的良苦用意。主政重庆不久便开始他的“非同寻常之举”,更加膨胀了重庆成后来居上的勃勃“野心”。据有关学者观察,薄熙来重庆新政的一系列“非常之举”,皆源于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后来居上”的超常规大发展。“后来居上”要超越的是谁,薄熙来从来没有公开讲过。在他的讲话中,只提到过重庆要“比肩京津沪”。也许,在融“红色血统”与国际视野于一身的薄熙来眼中,一切跑在前面的地区和城市,都是他期望超越的目标。但“后来居上”并非易事,你既要跑得更快更好,还要有“弯道超越”、驾驭方向的本领。而重庆发展又面临许多难题,这使薄熙来不得不施“非同寻常之举”。
薄熙来履新重庆,有人说这是:"大人物来到小重庆"这话又对又不对,从地域和人口来讲有一定道理,但从新直辖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地位上讲,又有些偏颇之嫌,之前,胡锦涛曾给重庆提出了“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的定位和目标。薄熙来当然清楚,要完成总书记对重庆的战略部署,任重道远,压力巨大。因为重庆经济底子薄,40个区县中有一半曾是贫困县,直辖主要源于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的需要;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3000多万人口中有2000万农民,直辖之初曾被人戏称为“农民直辖市”;重庆地域辽阔,面积比京、津、沪三个直辖市还大一倍,还有大山大川阻隔,思想封闭、开放不足,城市管理、发展难度都超乎想象。
在重重困难和压力面前,薄熙来身上“红色血液”所蕴含的激情、勇气、气魄被全部激活,丰富阅历所积累的智慧、视野、谋略被全部调动,决计施“非同寻常之举”,把重庆建成一个中国和世界发展转型的“实验室”。也许,他决心破解的难题,不是重庆一城一池的难题,而是世界级的共同难题:城乡发展矛盾、地区发展矛盾、经济与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矛盾。
可以用四个"大"字来概括薄熙来的治渝方略
第一个非常之举便是“大开放”。从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到西永综合保税区,再到两江新区,薄熙来在中央支持下构筑的三大开放平台,奠定了重庆内陆开放门户的战略地位。在国际化的薄熙来看来,自海洋文明取代农耕文明以来,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其开放程度。内陆与沿海的最大差异在于开放,内陆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开放。更重要的,是熟悉历史与世界贸易的薄熙来,以国际化的大视野,看准了内陆开放的历史大机遇:互联网、高速交通网、高新技术弱化了世界贸易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内需主导的经济转型和内陆地区资源、成本的优势,为内陆扩大开放并开辟新的贸易市场提供了可能;内陆地区谁能先人一步大开放,谁就有机会改变世界贸易的版图。薄熙来大气魄为重庆谋划了“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即以黄金水道连通太平洋;以高速铁路、公路打通印度洋以及新欧亚大陆桥,把中国传统的“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三条通道完美连接,让重庆成为内陆开放时代世界贸易的重要中心,并为中国的经济安全、战略安全提供保障。年产值将达1万亿元的西永微电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集装箱吞吐量160万标箱以上的保税港区,GDP将达6000亿、“再造一个重庆经济规模”的两江新区,薄熙来的三个大手笔,全面推动了重庆大开放进程,也为破解内陆开放的世界级难题,开出了“一剂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