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的第二个非常之举是“大建设”。薄熙来做事有大谋略,善于抓主要矛盾,寻找薄弱环节突破。中央把重庆列入五大国家中心城市,重庆主城城市规划扩大到面积1000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但重庆城市建设欠账很多,基础较差又被大江大山分割,难度很大。薄熙来针对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响亮提出了建设“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一个城市的建设涉及许多方面,不能可做到“全面开花”。而薄熙来的“五个重庆”直指重庆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痛处”,目标具体,任务清晰,执行有力。在重庆,老百姓人人都知道“五个重庆”,各级干部在工作时也有了明确的“抓手”。五个重庆建设很有气势:一年栽了十年的树;1000亿建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黑恶势力被打掉,街上多了漂亮警花,校园有了安全的校警;外环高速建成通车,三环高速又已开工。薄熙来还宣布了一个“12345678”的畅通重庆计划,就是高速铁路连接,1小时到成都、2小时到贵阳、3小时到西安、4小时到武汉、5小时到兰州、6小时到广州、7小时到北京、8小时到上海。“五个重庆”是重庆城市建设的“五大抓手”,更是薄熙来“一箭三雕”的大谋略:对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内需的4万亿投资大项目;用五个人人能懂的载体和目标,提升重庆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彻底改变城市面貌;打造好城市软硬环境,为重庆扩大开放铺路。试想,一个城市如果不宜居、不畅通、不平安、不环保、不健康,靠什么吸引资本、人才,靠什么开放发展?薄熙来的“五个重庆”,的确是一个很有智慧的“非常之举”。
“大统筹”是薄熙来的第三个非常之举。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人类文明面临的大难题。重庆地域广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大城市带着大农村,再加一个大库区,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异常艰巨。薄熙来是一个从不回避矛盾的执政者,并善于从战略上去解决难题。在认真梳理、调研重庆市情后,他提出了“一圈(一小时经济圈)两翼(渝东南、渝西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详细规划了“一圈两翼”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发展策略,要求市级75%以上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发展;为加快库区发展,他带领市级现场办公,要求举全市之力,把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并组织动员相关部门、单位全力支持库区各县发展。薄熙来把统筹城乡放在第一位,深知城乡差距太大、农村居民太穷,不仅有失社会公平,更会制约我国经济内需为主导的战略转型,导致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市场需求不旺。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薄熙来多次深入武陵山区、三峡库区、贫困县乡实地调查,发起组织全市20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结穷亲”,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组织机关、单位、干部、企业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让“两翼”地区的贫困农户3年内都能增收万元。薄熙来以他独特的“计划强力引导、市场资源配套”的中国特色执政风格,在重庆创造了“主城带两翼”、“干部扶农户”、“企业带农民”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为破解城乡统筹、地区协调发展的世界级难题,探索了一条“非常规”途径。
“大治理”则是第四个非常之举。重庆的码头文化基因,曾让这座城市街面脏乱差、黑恶势力横行、小圈子盛行、生活方式不健康。薄熙来无私无畏对重庆的大治理,既涉及治标,更着眼治本。从气势磅礴的打黑除恶、肃贪反腐,到全民动员的城市改造、路街整治、增绿种树,再到声名远播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改变重庆的城市面貌、开放环境,其用意更多的是直指市民灵魂、城市精神的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