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在粤北的群山深处,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和国民党优势兵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激战中,包括年仅22岁的师长李谦在内的700多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他们,永远留在了梅花镇的山头上。
80年后,为了当年红七军的嘱托——“这是红军师长李谦的遗骨,拜托你们好好照顾”,廖氏一家三代人在深山之巅上孤独地守护着李谦的英灵,这一守便是80年。
李谦,红七军20师师长,湖南醴陵人。
清明,我们以生命的名义,去粤北深山之巅,探访李谦的长眠之地,寻找大山里的那户廖姓人家。(点击图片浏览高清组图)
![]() |
红网乐昌4月6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杨抒怀翁宇翔)清明将至,大地回暖,石子坝依旧寒冷。北风萧萧,李谦烈士墓前依旧是寂寞的廖聪济。
历经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记者终于来到位于乐昌市的石子坝深山脚下,眼前是郁郁葱葱的大山,身后却是数十丈的深沟。隐藏在树林深处的一条小路,通向着山上唯一一户人家,这是廖家三代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一间小土屋,门口2亩地,栅栏里放养着几只鸡,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廖家四口人日常所需。记者来到时,廖聪济正在为李谦烈士的墓浇上水泥。山路崎岖,他用肩膀将百来斤水泥从山下扛上来;溪水刺骨,他用手搅拌水泥,双手早已被水泥腐蚀得脱了皮。经过一个下午的劳作,李谦烈士的墓被他修葺一新,墓前的空地也铺上了平整的水泥。
走进廖聪济的家,三间小房,40w的电灯忽明忽暗,才买的电视机是四口人唯一的娱乐设施。“前年这里才通上电,家中的几样电器还是通电后买的”。晚饭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上桌,一碟白菜,一碗腊肉,这对于廖家四口人来说已经算一种奢侈。“我们一般半个月都难得吃次荤菜,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两个青菜对付一顿,粗茶淡饭嘛!”廖聪济笑着说。
早晨天刚亮,廖聪济便到村里采购些生活必需品;“来回差不多2个小时,要绕过两座大山。”刚回到家,他又张罗起一家人的中饭;吃完中饭收拾一下,紧接着就拿着锄头和树苗到自家的山地种树。陡峭的山坡,山下便是深沟,周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扶的东西。
“你不怕吗?”“这有什么好怕的,习惯就好。”
廖聪济的父母年迈,姐姐外嫁,妻子和弟弟的身体都不太好。一家几口人的生活重担就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平时种田种树,有空的时候就上山烧炭,没空也没办法”。廖家大部分收入都是靠他烧炭挣来的。“往年种地还勉强够自己吃,去年旱灾虫灾,粮食收成不好。”“一年收入就几千块钱,勉强够用,不够的时候咬咬牙也就过了。”廖聪济笑着说道。
廖聪济经常会到山上种树,既保护了环境,也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有保障。前年的雪灾冻死了他亲手种植的2000多颗树,7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谈及此事,廖聪济依旧乐观,“没了也没办法,人总是很多磨难的,树没了再种就是了。”
当记者问起廖家三代人守护李谦将军墓的原因时,只有小学文化的廖聪济说:当时,李谦就义后,我爷爷冒着性命危险将李谦的遗体掩埋在了自家屋旁。怕泄露实情,没给义士刻碑文,每逢有反动派来搜山,他就说这是自家的祖坟。我爷爷、我父亲都一直守着,我也应当继续守下去;就算以后我搬走了,我也会把这里当作祖坟一样,常回来拜祭、打扫。
“我现在没什么大心愿,就想着多赚点钱,把先烈的墓修得好些,这样,我的心里也好受一点。我爷爷、父亲都说了,他(李谦)为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连命都舍得不要,我们做这点事不算什么,我的子女也会把守墓的事世世代代传下去的。”
(本文来源:潇湘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