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当成长型公司的股东 挖掘危机中的潜力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28 09:51:58    浏览次数:92    评论:0
  

  惟有成长型公司值得期待

  微软198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时,股价仅为15美分,到1999年,它的股价超过了100美元;沃尔玛上市后的30年里,股价上升了3000倍,这期间甚至还遭遇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本刊在2007年刊登过的一篇文章《独立寻找成长股》中,推荐过的一些成长型企业,如:云南白药、锦江股份等,在经历2008年市场的暴跌后,如今都已经恢复到当初的价位。

  近几个月来,在流动性再次泛滥和经济复苏的预期下,各类资产价格均出现了上涨。潜伏了一年的投资者开始蠢蠢欲动,但不知如何选择,而我们的观点仍是,惟有成长型公司值得期待。

  滞胀幽灵重现?

  “滞胀”——这个消失了30多年的经济现象是否会重临世界,成了近期经济学家热议的话题。 这个话题之所以重要,是因其对个人财富的负面影响——单纯的通胀下,持有资产(股票、房产、黄金、商品)即可保值,单纯的经济衰退下,手拿债券也能安然度过。但在滞胀的情况下,似乎没有任何资产可以利用。在著名的美林投资时钟里,滞胀阶段最适合持有的是现金及其等价物,包括医药股、公用事业股,这个结论更像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2008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出现短期的滞胀,很快通胀又消失并伴着经济衰退来临。在这短暂的滞胀期里,无疑是现金为王。但是如果遇到30多年前那场长达数年的“滞胀”,那还能现金为王吗?整个70年代平均的通货膨胀达到8%,也就是说如果手里一直持有现金,那10年间就会贬值超过一半。未来,会不会出现长期的滞胀?很可能!

  为了尽快从这场危机中走出来,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发行大量货币,购买了数额庞大的资产。今年3月18日,美联储出手购买了3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这时其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2.069万亿美元,是一年多前的2.5倍。在过去的8个月里,美联储向美国金融系统注入了8000亿美元现金,如果在正常时期,通货膨胀率肯定会大幅上升。但是在如今危机的状态下,银行系统存在大量“有毒资产”,这令信用创造机制遭到破坏,货币乘数下降了一半多,所以暂时没有通货膨胀之忧。

  不过事情正在发生变化,美国财政部在3月23日宣布一项计划,为私有资本购买金融机构问题资产提供担保和融资,来从陷入困境的银行购买1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这被媒体称为“盖特纳计划”。此项计划有点类似于当年中国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剥离不良资产,之后就恢复了信贷创造功能,走出了通货紧缩。那么,如果“盖特纳计划”也让美国银行业恢复信贷,令货币乘数反弹,可以预见很快就会“洪水滔天”。

  美联储一直忙着解释说未来不会通货膨胀,理由是一旦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就会停止货币供给的扩大,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从金融系统抽回资金。但是泼出去的水能收回来吗?众多的经济学家提出质疑。谢国忠是最旗帜鲜明的一位,他认为美联储现在的做法必将全球经济引入滞胀。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下脑筋想想:面对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恢复缓慢的局面,美联储可能有效的紧缩货币吗?而且通货膨胀本身也符合高负债美国的利益诉求,美联储有动力去这么做吗?

  全球滞胀的局面可以预见,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目前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产品价格还受到压制,但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强烈反弹,再加上近一个季度来信贷的疯狂投放,似乎我们也能感受到通胀的逼近—很多地方的成品油价格已经出现上扬。 面对“滞胀”局面,前面已经说过,黄金和房产这些“硬资产”用处不大(更何况现在已经炒作到高位),普通股和债券也无能为力,而持有现金的结果更可怕。那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那些不受经济衰退影响,又可以跑赢通货膨胀的资产——内在价值不断提升的好公司和成长股。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4EFFB461049403D7C9D73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