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不但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还能降低环境污染,堪称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要推进再制造产业,首先要破除消费误区,其次还须破除政策掣肘、提供财税优惠扶持。
一台报废的汽车发动机,回收后再送进车间,经过一系列工序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了一台崭新的发动机。而且经过修复后的发动机,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和普通的新发动机一模一样,但价格却要便宜很多。这个过程就是发动机的“再制造”。
可以看出,再制造是一种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不但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还能降低环境污染,堪称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基于此,日前,发改委等九部委共同发文《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部署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规划。
对不少国人来说,再制造还是个新鲜词,或者当作二手货,或者当作假冒伪劣产品。用车族往往心存疑惑:汽车又不是普通产品,废旧了怎么还能再制造?再制造产品会不会不如新产品?不光消费者如此,一些相关部门也曾有认识误区。据报载,早几年曾出现过行政执法部门把再制造发动机当假冒伪劣产品查封的事。事实上,再制造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且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比如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十辆车当中就有一辆是再制造发动机。而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则显示,宝马早在1965年就开始再生产汽车发动机;美国有近50万人从事再制造,每年可创造530亿美元的产值;丰田和福特等汽车巨头的回收率甚至达到95%。
因而,要推进再制造产业,首先要破除消费误区。再制造产品卖得便宜是因为其生产成本比新产品低,它不是二手货,更不是假冒伪劣,而是运用高科技手段的批量化修复,产品性能并不比新品差。特别是在当下粗放传统制造业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束缚越来越严重之际,再制造产业由于其生产过程几乎不产生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排放量降低80%以上,因而更符合节能减排的生产模式,更值得大力提倡。时下人们都在说要低碳消费,要过低碳生活,把口头上的支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更新再制造产品消费观念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方式。在这方面,政府机关当率先带好头,比如可以将再制造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范围,既节约行政成本,也能起到示范作用,从而鼓励社会消费再制造产品,拉动产业发展。
其次,推进再制造产业,还须破除一些政策掣肘、提供财税优惠扶持。举例来说,目前汽车拆解厂有很多报废汽车零部件,可是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却不能把这些零部件卖给再制造企业。缺少“毛坏料”,再制造企业也会“难为无米之炊”。再广而言之,作为电子垃圾的重要集散地,在这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回收体系,如何把走街串巷的收买佬纳入进统一回收体系范围,为再制造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需要以制度支撑,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而在税收方面,也可以对再制造产业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再制造企业做大做强。
作为一种新兴战略产业,推进再制造产业不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还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功能,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城市消费品的淘汰率逐年提升,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来源,如何以再制造开挖这座“城市金矿”,当成为“转方式”的抓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