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钮文新:美国给中国下套 使中国为金融危机买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8-10 19:46:21    浏览次数:277    评论:0

  “绑架”人民币汇率

  遏制中国经济

  “谎话重复千次就是真理”,美国人不仅深得此道,而且也是屡试不爽的拿手好戏,因为他们掌握着全球舆论话语权,甚至是“舆论霸权”。

  为什么说是“绑架”?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年的6月19日,即中国“重启汇制改革”前前后后的过程。

  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各国间货币竞争性贬值,避免美元过度丧失信用,避免因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过大而导致美国金融市场过度缺血,中国政府选择了敢于负责的态度,有意收窄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并借以推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重新活跃。

  但是,中国的义举并未满足美国人的胃口。当“欧洲主权债务”这张“牌”成功地打压了欧元、重塑了世界对美元的信心之后,中国成为下一个目标——这个曾经不惜血本救助过美国的恩人。

  这次还是奥巴马总统首先出面。今年年初,他告诉美国人,并明示国会,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他将“长年累月,不停地劝说中国政府”。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日益加大,国会、学界、政府、工会分别开始演唱不同的声部,并有意无意中煽动了国际上意欲分羹者的随声附和,一时间构成了人民币升值大合唱。

  为何选择这个时机施压人民币升值?

  首先,国际经济形势开始缓和,尤其是欧元被成功压制之后,美国不再担心美元被抛售了;其次,美国深知人民币盯住美元只是临时性政策,恢复弹性是早晚的事。所以,必须赶在人民币汇率恢复弹性之前向中国施压,虚晃一枪。

  按照心理学的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便恢复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全是中国政府在执行既定的汇率政策,也一定会给世人留下中国屈服于美国压力的印象。这不仅可以向世界再度炫耀美国的实力,而且在客观上给世人以“中国认同失衡论”的错觉。

  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高明,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危机公关之道。他们太知道如何利用媒体、利用舆论,把别国的经济行为导入自己的利益轨道。

  难怪,如今IMF也不再遮遮掩掩,直接站到了前台,无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在GDP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且在今年年底有望降至合理水平——4%的事实,也无视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坚持在与中国2010年度“第四条款”磋商(Article IV,是IMF与成员国进行的年度双边磋商,IMF的工作团队前往成员国收集相关经济和金融信息,并与该国官员探讨经济发展和政策的相关问题)报告中,再次用了大量篇幅对汇率问题进行阐述,认为:人民币币值仍然“显著”低估,并称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只是“阵痛”。

  IMF好像十分喜欢看到发展中国家经历“阵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IMF强迫受灾国政府实施极其痛苦的紧缩政策,理由是:这仅仅是“阵痛”,这样的“阵痛”有利于这些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但12年过去了,人们看到的事实是,这些受灾国在“阵痛”中丢掉了大量发展机会,甚至至今仍在“阵痛”中困顿。

  做个假设,如果中国这次也接受“阵痛”的建议会怎样?

  中国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在客观上增加中国的经济风险,而人民币大幅升值带给中国的“阵痛”,是否会使中国经济“灭顶于青黄不接”?

  IMF恐怕永远不会对中国提示这样的风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IMF只是一位前台表演的“木偶”,后台的提线者是美国。前不久,IMF已经帮助美国人借用“欧洲债务危机”成功地遏制了欧洲的经济潜力,现在可以再用汇率问题“遏制中国经济”(注:加息和升值都属于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保持美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比较优势”。

本周热点评论
叶檀:待售率接近任志强版本 陈宜飚:全球陷劫贫济富中
党国英:中国进入争户口时代 谢国忠:香港不能对楼市痴迷
张庭宾:中国难避免金融危机 王志安:易宪容先生有几套房
任志强:空房率真相在谁手中 曾湘泉:低工资时代远未结束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5872DD2A200110F94723F.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