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贸易平衡”的
霸权主义逻辑
美国也好,IMF也罢,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一个国家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对汇率定价作用早已经过时了,那种“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实现贸易平衡”的理论推演,也早已被历史事实多次否定。比如日本、德国,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其货币大幅升值了一倍有余,但贸易顺差不仅刚性存在,而且有增无减。
既然如此,美国和IMF为什么依然使用这一过时的理论攻击中国?显然,理论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它可以把中国的经济行为导入美国的利益轨道。
为什么日本、德国的货币升值并没有缩减他们的贸易顺差?为什么中国现在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贸易模式。
中国对外贸易的67%是“加工贸易”——来料加工之后再出口。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中,中国仅仅扮演了一个加工厂的角色,并注定了“进口货值小于出口货值”,从而形成“加工厂国家”的贸易顺差。但这个顺差仅仅是中国的加工费,是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和劳动而换来一点可怜的收入。
与之相反,这一贸易模式的“加工商品的主权国”当然是贸易逆差,但这个逆差仅仅停留在国家层面,而宏观上则赚到了“低通胀率”,微观上那些“加工商品真正的主人”——跨国公司,更是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赚得盆盈钵满的真金白银。
做个极端性假设,倘若中国是百分百的加工贸易,那么,货币升值是否会使这样的贸易达到“进口货值等于出口货值”的所谓“平衡”?只有一个办法:中国免费向外国人提供一切资源,而且工人不吃不喝,一分钱工资不挣。
还有一个假设,可以让加工贸易达成“平衡”:请奥巴马总统劝说美国企业,统统离开中国、回归美国本土去生产袜子、鞋子、帽子,去组装电脑硬盘,去加工毛绒玩具,那样不仅可以实现中美贸易“平衡”,还可以让美国的就业问题获得解决。
显然,上述两个假设都是荒唐的。不过,既然加工贸易顺差只是虚假的顺差,中国政府就完全有理由要求国际社会,改变贸易统计方式,从贸易的统计中剔除加工贸易所形成的顺差,只计算“一般贸易是否平衡”。
一般贸易,是指完全由各国自主生产并出口的商品。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许多年来,中国的“一般贸易”顺差基本处于进口额等于出口额的平衡状态,今年上半年则已经出现了370亿美元的逆差。这说明,中国的贸易是吃亏的,其过去30年间建立起来的贸易优势正在丧失。
而导致这一恶果的直接原因就是“贸易盈余意味着货币低估”这一错误的霸权主义逻辑的盛行和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