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向文波:重工业面临两大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26 13:48:00    浏览次数:127    评论:0
导读

  向文波是三一重工(600031,股吧)的掌门人,但深受徐工事件影响。他以业内的视角,适时地向中国

  向文波是三一重工(600031,股吧)的掌门人,但深受徐工事件影响。他以业内的视角,适时地向中国重工(601989,股吧)业的改革发出一个警示信号,提出一个超越“抓大放小”、“国进民退”等传统国企改革的新命题:产业安全,引起了舆论与政府的重视。

  中国重工业面临两大危机,一是创新危机,二是产业安全危机。

  首先说创新危机。

  现在中国创造是一个很新的话题,中国创造的本质就是中国企业的创新。我们提出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衡量我们转型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创新五指标

  从企业的角度,我觉得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至少要考虑如下几个指标。

  一,中国所拥有的自主科技成果占世界科技成果的比例不能低于中国GDP占世界 GDP的比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二、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应该在 20-30% 之间,而现在我们是 70%。

  美国外贸依存度只有 25%,日本只有 26%,美、日已经是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的国家了。不是我们不想,我们当然想全世界的生意都给我们做是最好,但这不可能、不现实。我们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频频受阻,我们的产品和鞋子被烧掉,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提醒。

  大家很清楚,中国的人口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欧洲人口是 7.5-8 亿,美国 3 个亿,日本 1.3 亿,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加一起刚 1 个亿。全体中国人开动机器,为世界提供低附加值产品,无异于逼着发达国家的人都去躺床上睡觉,恐怕摧毁的不光是世界现行的经济贸易体系。这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是发达国家无法容忍的,也是对我们自身持续发展不利的。

  三、农民工能够凭借工资养活一家人。

  很多人认为,“提高最低工资会摧毁中国经济”,我认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到现在为止,全世界似乎还未发生过这样的案例。相反,如果把中国经济或企业的未来完全建立在万寿无疆的低工资基础之上,那也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最多再保持 10—15 年。很多企业今天不转变意识,将来必然是倒闭的命运。

  事实上,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享受了长达 30 年的超低工资成本机会,这在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掩盖了中国企业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弱,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单一的弊病。

  中国企业家的光荣、梦想与前途应该是:当员工工资与欧美日同等甚至更高时,中国制造的产品照样卖得像现在这般火。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创新,提升产品价值,降低成本,提高价格,而不是拼命压缩工资成本,一味恶性竞争。

  我最近反复说,“再没有比工资更重要的问题了”,还不断引用美国老牌“民营企业家”福特的话,“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工资生活的,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繁荣”。就是因为工资问题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创新危机。

  四、中国本土企业应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我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而出口贸易 60% 来自外资企业,高科技产品出口 80% 来自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来自外资企业。所以,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非常高。这就引发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的主体性问题。中国本土企业应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这是现实选择,与民族主义无关!

  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我们做梦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样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怎么样尽快引进技术。我们尝试过以市场换技术,以项目换技术,我们也可以以其他更优惠的条件、政策资源换技术,但是收效不大。实践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首先是用钱买不来的,其次是拿什么也换不来的。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我们有钱也买不到,拿什么资源也换不来,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人家的命根子,人家怎么会把他的命交给你呢。

  中国的强国梦必须是自己实现,中国的本土企业应该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五、中国各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至少不应该低于该行业的国际平均水平。中国目前的这种只重规模不重效益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 GDP 占全球 GDP 的比例大概是4%,但我们消耗了世界石油资源的 7.4%,煤炭资源的 31%,铁矿石的 30%,钢材的 27%,氧化铝的25%,水泥的 40%。我们每创造 1 美元 GDP所消耗的能源是西方发达国家的 5.9 倍,美国的 4.3 倍,法国的 7.7 倍,日本的 11.5 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是美国的 26.9%、日本的 11.5%。

  而中国恰恰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

  我们装备业的龙头、机械行业龙头,徐工只值20多亿人民币,我们整个中国装备制造业还能值多少钱?

 
关键词: 向文波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823D4586143462C4343ED.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