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并购陷阱
近两年,中国企业国际化呼声越来越高,国际并购案层出不穷。根据投资银行里昂证券的统计,2003 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开支达 28.5 亿美元,2004 年接近 70 亿美元,2005 年很可能达到 140 亿美元。
在国际并购越来越热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家更应冷静而清醒地面对尚不熟悉的国际市场,千万别酿成“国际化大跃进”。
一般而言,中国企业国际化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步步为营。通过国际分销渠道或自建海外渠道,使中国出口产品打入海外市场。在逐步推进过程中,使中国企业取得国外消费者认知,建立品牌知名度。
另一条是购并买路。由中国企业将收购一个业已成型但时运不佳的国际品牌,然后发挥国内成本较低但水平不差的制造优势,最终在国际市场获益。
这两种国际化模式,都有可能帮助中国企业一面逐渐熟悉发达市场,一面将自己的品牌产品迅速打入发达市场。
从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状况看,步步为营虽然扎实但过程漫长,购并买路是企业快速进军海外市场的捷径。因此,不少中国企业首选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市场份额,进而得到某种核心优势(比如关键技术、营销渠道、国际品牌)。
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国际化并购中有两个致命风险 :一是并购时信息不对称,另一是并购后难以整合。
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案例中已经显示出,并购方出价往往高于被并购方的实际价值,恰好应了那句老话“买的没有卖的精”。
原因很简单,并购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即使并购方长时间认真调查,也只能取得“相对翔实”的信息,真正的“价值底牌”永远攥在被并购方手中。
对一些致命缺陷,被并购方隐藏得尤其严实,只有整合开始,有机会彻底打开企业各死角时,才可能发现有一颗乃至数颗定时炸弹在嘀嗒作响。
当然,国内并购案例中不乏“精买傻卖”的例子,但这是因为并购市场不健全、并购规则不规范,属三种特殊“国情”:1.地方政府不按市场规则出牌,掺杂非经济动机,直接作用甚至完全操控并购过程,将价格变为次要因素 ;2.被并购方经营管理层“叛变”,为解决自身持股问题,反向使用信息不对称,帮并购方压价 ;3.被并购方所占有土地资源价值大大高于企业自身价值,并购方买的不是“企业”而是“地产”。
但这三种情况在海外基本不存在。
赢得并购权的往往是出价最高的,但最初得意洋洋的并购赢家最后可能成投资大输家。这在并购中比较常见,被称为“赢家的诅咒”,意思是赢得并购那一天往往就是诅咒的开始。
中国企业完成国际并购后,往往两家企业在整合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以弥补竞购时的高溢价,或者发现整合障碍难以逾越,导致并购最终失败。
并非中国企业不知道“并购陷阱”,而是觉得机会难得,并购的战略意义重大,再相对于整合之后的协同效应,更觉得“高价不高”。
问题是整合难度往往高于中国企业的最初预期,理论推导的协同效应很大一部分无法实现,想象中的“馅饼”其实是个“陷阱”。
以上正是并购成功概率很低的两个重要原因,但不少中国企业都认为自己“例外”:别人不成功,因为那是别人,不是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