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透视 » 正文

药明康德提问:中国“新药创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09 14:05:09    浏览次数:135    评论:0
导读

    有望以CRO途径“曲线救国”的药明康德在全球产业链整合中被收编,本就远远落后的

    有望以CRO途径“曲线救国”的药明康德在全球产业链整合中被收编,本就远远落后的中国新药研发无药可救了吗?

    5月4日上午9点,中国药业史上最大收购案主角之一的李革拉开北京某商务中心的房门,用一口北京腔描述自己有些肿胀的嘴,“就吃了几个枇杷呀,估计最近说话说太多了”。

    李革身材敦实,剃着光头,穿一身灰色西装,没打领带,脸上浮现出被查尔斯河实验室公司收购后那种“背靠大树”般的愉悦。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头衔仍然是药明康德公司(NYSE:WX)的董事长兼CEO。最近,他在不同场合向不同人讲述着药明康德和查尔斯河收购案。

    4月26日,在前临床、药理毒理、实验动物模型领域享誉业内的查尔斯河实验室宣布以16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上海的药明康德。后者专注于化合物研究(筛选、寻找和优化药物前体),是亚洲医药研发外包(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业界的头牌。成立于1947年的查尔斯河2009年营收为12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四,业务主要分布于北美和欧洲。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商务周刊》,在医药领域,“近期有据可查的公开交易中,这是外资对中资最大的一单收购”。李革称16亿美元是一个“公平合理”的报价,是对“中国创新力的认可和促进”。他笑道:“在此之前,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力。”

    多年来,中国医药产业的尴尬在于“真正意义上的新药”问世乏力。进入新世纪之后,依托廉价的化学人力资源,才有一些中国公司以CRO的形态出现在产业链前端中的化合物合成环节。通过提供外包服务参与全球创新药的研发链条,被媒体认为对中国改变以仿制药为主的产业结构有着“曲线救国”的意义。截止到2010年4月,中国有大约400家CRO企业。

    李革自己显然并不希望把药明康德放置到这么高的产业地位上,他一再声称“创新是国际化的”,药明康德只为客户提供服务。

    采访中,药明康德被收购似乎也没有对中国医药行业传递出足够的影响力。记者提到药明康德被收购与中国新药创制之间的可能联系时,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CRO联合体秘书长宫岩华称,“没太大影响。我个人觉得完全是一种资本运作”。

李革的理想

    2000年12月,药明康德注册成立,主要业务是用组合化学技术为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质高价廉的合成出大量结构各异的带药性小分子化合物,帮助制药公司筛选、寻找和优化药物前体,以提高新药研究阶段的效率。

    彼时的全球医药行业已经面临着创新药物日渐枯竭的尴尬。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统计,1999年全球医药行业推出了19种创新药(具有新分子结构的分子实体,同时疗效更好),2000年是9种,2001年下滑到了7种。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后果是新药研发投入一路高攀。根据美国药品研发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数据,在1975年,一种新药研发由创意到获得FDA批准,花费是1.38亿美元,到了200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8.02亿美元。

     

 
关键词: 新药创制,创新制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9C5CF44B154092EDA8C4C.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